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17/07/12

戰爭的日常

其實我對軍武戰爭類的題材素無興趣,但很巧最近接連看了兩部大致可歸類為推理的作品都以戰爭為背景,而且很巧的都是二戰。一是剛出中譯本的日本小說《戰場上的廚師》 ,一是十幾年前的英國影集 Foyle's War(網路上有人譯為《戰場神探》,可是主角並沒有從軍上戰場啊,要更實事求是一點的話我倒想叫它「辦案在烽火蔓延時」,或者「如果在二戰,一個警探」什麼的←喂!)。

《戰場上的廚師》 作者深綠野分是出生於 1983 年的女性,而且這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就是說「一個年輕日本女作家一出手寫的『居然』是二戰美軍的食勤兵(←這是書裡的譯名,我沒當過兵不清楚,中文是不是應該叫伙房兵之類?)」,這種充滿違和感的組合從一開始就頗吸引人(雖然也充滿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的冒險性),加上此作中的謎題(至少有一半)比較接近所謂日常推理,但這裡的「日常」卻是槍林彈雨——又是另一重矛盾而特殊的設定,讀來十分有意思。

當然,這本書絕對不好寫,書中滿滿人事時地物的描寫說明和書末所附的參考資料都清楚顯示了這點。史實部分我毫無了解無從置喙,此外日本人寫歐美人物的對白、舉止難免還是「怪怪的」,但整部作品的架構相當縝密,隨著故事(和戰爭)一路進行,原本看似平凡無奇、甚至小題大作的謎題逐漸反映並貼近角色外在環境與內在心境的變化,於是讀著讀著,你也忍不住與主角一同迷惘、掙扎或嘆息,掩卷後仍意猶未盡,輾轉低迴。個人認為是相當紮實的閱讀經驗,尤其考慮到深綠才剛嶄露頭角,更可說成績斐然,令人拭目以待她日後的表現。然後,嗯,要是她或其他日本推理小說作家接下來能(或說「敢」?)寫二戰的日軍就好了(茶遠目)。

(如果不限於推理小說的範圍,講到描寫二戰日本大後方戰爭日常的作品絕對不能漏掉《謝謝你,在世界的一隅找到我》——此作改編的動畫最近剛在台灣上片,但我實在太愛原著了所以堅決不進電影院哈哈,因為充滿在這本書每個段落每個情節甚至每一格的意在言外、幽微卻又豐富的情感實在不可能用兩小時的片子傳達。作者河野史代出身廣島,這個人類史上第一個遭受原爆慘劇的城市也成為這部作品的故事時空,但講述二戰的《謝謝你,在世界的一隅找到我》絕對不只是悲情控訴或在受害者的位子上站好站滿自我安慰,河野的思考、觀點和說故事的方式就像她的筆觸一樣真摯、細膩、深刻,就像現實人生一樣悲欣交集,而那許許多多在軍國歷史大敘事之外、在還沒有面對生死劇變之前、看似瑣碎蕪雜的、有煩惱有樂趣的日常,正是無數平凡老百姓在戰爭中所經歷的真實啊。)

至於 Foyle's War 首播於 2002 年(已於 2015 結束),不過反正時代設定在 1940 年代,現在看也沒什麼影響,毫無過時之感(只是會怨嘆自己後知後覺,現在才發現這部頗受好評的長壽影集)。因為每集長達 100 分鐘(所以每季「只有」四集),敘事步調比較徐緩,也沒有緊張刺激的動作場面,應該不是每個人都看得下去,不過我個人倒是愈看愈喜歡。主角 Foyle 是住在英格蘭南方濱海城鎮 Hastings 的高階警探(官拜 Chief Detective Superintendent,應該是我歷來看過/讀過官階最高的警探主角),所以劇情以查案辦案為核心(只是不知道 CDS 也要自己跑來跑去嗎,同等級的制服警察已經差不多是地方局長了吧?還是因為大戰人手不足的關係?),而由於歷史背景(當然也出於編導有意識的選擇),亦常觸及一般較少看到的題材,比方光是第一季的四集,處理的主題就包括:遭到猜疑、被集中管理的德僑,親納粹反猶太的政治團體/言論(我因此學到一個新字 "Mosleyite"),拒絕從軍的 conscientious objector(又學到另一個字:用作蔑稱的 "conchie"),大量女性投入軍隊(以及伴隨而來的流言蜚語,同樣的問題在《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一書中也有提及)*,甚至敦克爾克大撤退等等。然而最觸動我的往往是一些更瑣碎或者說更實際、日常的細節,例如預期德軍可能登陸入侵,於是城鎮拆除路標,並呼籲居民藏好地圖;例如為了準備面臨即將發生的空襲,召集人手趕工大量棺木(而且必須嚴加保密以免打擊民心士氣)……

另一點令我對 Foyle's War 刮目相看的,是編導毫不手軟避諱的態度。說到二戰時空保家衛國的故事,實在很容易描繪出一幅人人英勇愛國的圖畫吧(然後偶爾穿插一兩個卑鄙叛徒來襯托其他人的犧牲奉獻偉大光輝),但在這整部戲的許多故事裡,編導都「不吝」讓觀眾清楚看到英國人的舞弊營私、偏見歧視、鑽營內鬥、乃至暴民行徑,顯然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真實境況,同時也不至於狗血討好地加上太多不符時代、政治正確的撻伐。總之是一部相當精彩的影集,雖然最後兩季(2013-2015,故事時空來到戰後,主角也從警探轉行搞諜報了,咳)的走向跟前六季大不相同,編導水準也有令人失望的明顯落差,但以對二戰的細密深入描寫而言(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只考慮前六季的話……),還是非常值得一看,乃至再看。

最後,雖然一開始我提過自己對戰爭題材不特別感興趣,但倒也不是完全不碰,例如 2014 一戰百年紀念時上市的《英勇之心》(Valiant Hearts)這款遊戲,就讓我玩到最後嚎啕大哭——我說嚎啕大哭毫不誇張,而且如果你看看 Youtube 上這些實況主的反應(防雷警報:點進去前請注意,影片中有此遊戲的劇情結局)就會發現我還算不上激動的(笑)。英勇之心雖然只算解謎小品,但用心安插了很多特殊的一戰歷史物品讓玩家尋找收集;當然不看那些物品的說明完全無礙遊戲進行,但我每一樣都點進去細看了,而那些黑白照片和細節敘述常常莫名觸動或者刺痛我,那麼陌生卻鮮活的、暫時/戰時卻漫長的、嚴酷的日常。雖然遊戲進行的方式基本上偏向輕鬆簡單,留下的印象卻可以很深,比方因為玩過此作第一章,在 Foyle's War 某集看到眼盲的一戰老兵簡單一句帶過他當年在 Ypres 時,我立刻知道是什麼意思(關鍵詞:芥子毒氣);在第三章努力用坦克掩護 NPC 同袍過河之後(握拳:一個都不能少!),讀起《消失在索穆河上的士兵》特別有感覺……。又如與《英勇之心》同年推出、靈感來自波士尼亞戰爭的 This War of Mine,乾脆直接把戰爭的日常現實變成遊戲內容——於是你必須設法讓三個躲藏在戰火廢墟中的平民主角吃飽、穿暖、睡好、有水喝、有地方棲身、不生病受傷、不被殺死……簡單說,就是活下去。這日常是如此單純卻如此困難,基本上很少玩家真的能讓任何角色存活到終戰,比方我才進行到遊戲時間的第二天,三人當中看來狀況最好的那個就遇難了(而另外兩人一個生病找不到藥,一個又餓又累擅自吃光了大家僅有的存糧)。老實說玩起來真的很挫折而且壓力超大,以至於我到現在還沒勇氣進行第二次嘗試……


-----
* 關於二戰中女性投入戰場以及其後帶來的社會衝擊,包括女權概念的興起和相應的反挫壓抑,當然已有很多各領域作品觸及,包括我早期翻譯過的女同志經典小說《寂寞之井》。但影集中提到的主要是如此數量眾多「在外拋頭露面」的年輕女子所受到的非議(放蕩隨便啦、男女關係很亂啦),以及實際上的確產生的問題,如在當時仍被視為奇恥大辱的未婚懷孕,以及因之被拋棄的私生子等。《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談的基本上是同一場戰爭,但遠在歐洲另一端的俄國前線,其中有非常多動人、撼人、令人難忘的經歷,非常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