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上半年字幕工作的關鍵詞非「老片」莫屬,而且是不約而同來自好幾個不同單位的老片,風格、題材、年份各異,有些頗老(二三十年),有些相當老(四五十年),還有些實在有夠老(八九十年)……重點是很多都非常精彩,邊工作邊享受這麼幸福真的可以嗎~~~(當然老片也有各種翻譯的難處嗚呼,所以算是禍福相倚吧[?])好不容易趕工告一段落,這就精選幾部來跟大家聊聊,其中五片是同一個影展(金馬經典)一併留到下篇,至於本篇的片子來源不一很難挑圖配文,我特別選了相對而言應該是知名度最低、最冷門的一部來當代表哈,好的廢話終於交代完了接下來就進入正題吧。
The Band Wagon《龍鳳香車》(1953)
歌舞片我從沒做過,但既然是舞王 Fred Astaire 的代表作之一,有機會當然要接下來挑戰看看。本以為歌詞的翻譯會比較麻煩(畢竟我個人得了一種歌詞不押韻會死的病),結果萬萬沒料到最棘手的居然是對話的節奏——因為實在太快了,每個人都機關槍噠噠噠導致字幕要拚命精省濃縮字數才跟得上台詞的速度,而且不知為何幾乎每個人都大嗓門用喊的原子砲轟轟轟(←讀到這腦中若響起某首兒歌的看官是乃知音),導致整部片做下來有種暈頭轉向的感覺……。但當然歌舞明星們的輕盈身段令人好生豔羨,走著走著就翩翩起舞彷彿生來內建鋼絲隨時能吊起飛天扶搖直上;這部片最著名的舞蹈段落自然是男女主角的 Dancing in the Dark,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接近片尾 Cyd Charisse 金色假髮、淺藍舞衣 femme fatale 造型時的若干舞步。(順帶一提她初次跟 Astaire 見面那場戲的深綠紗裙洋裝真是華麗耀眼!搭配的鞋子也好美!)另,慣常劃錯重點如我,特別注意到的是那年頭女性舞者似乎還沒受到病態瘦削的審美毒害,至少這部片裡自 Charisse 以降的女性都有著健美的身段和結實的雙腿,放到現在的電影裡很可能會被嫌不夠纖細叫她們減肥!反倒是 Astaire 比較清瘦,當時流行的寬鬆西裝穿在他身上更顯仙風道骨(?)。總之是部熱鬧的喜劇(某劇場當紅炸子雞在百老匯同時執導兼主演五齣戲的那段讓我大笑←更扯的是可能真有其事,該角色據說是影射 Orson Welles),但我開始考慮以後是否別接歌舞片了,因為個人腦波很弱非常容易被旋律寄生,事實上我打到這裡的時候腦中正自動重複播放著本片的插曲之一 "Louisiana Hayride" 救命啊……
3 Women《三女性》(1977)
Robert Altman 的片子我看過或至少聽說過一些,但這部真的不知道,查了資料說它確實相對冷門卻是導演自己蠻喜歡的作品,於是就衝著這點接了。據說故事靈感來自 Altman 做的夢,整部片的人事時地物確實也都或隱或顯地有種微妙的違和感,當然更不用說那堪稱詭譎的情節發展和不明覺厲(呃)的結局;雖然這部片被歸類為驚悚,個人覺得其實沒有到「驚」或「悚」的地步(所以如果你怕被嚇,別擔心這部還好啦,不是恐怖片),但正是那種「驚悚未滿、怪異以上」說不出哪裡不對勁的扭曲讓這部片令人難忘。又不過這一切其實都還是其次,因為整部片最最重要的莫過於 Shelley Duvall 和 Sissy Spacek 令人目瞪口呆的精采演出。Duvall 細瘦、大眼、微暴牙的模樣偏向神經質(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一點後來在《鬼店》裡被充分發揮到堪稱悲慘的地步),確實本身就很適合 Millie 一角,但我認為真正的亮點在於她對角色的詮釋功夫,使 Millie 這個人物的細節之飽滿之複雜之難以言傳根本不做他想無人能敵,拿到坎城影后實至名歸。與她分庭抗禮的 Spacek 不遑多讓,雖然當年只拿到一個不太大的女配角獎,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包括已經 28 歲的她演起 Pinky 這個看來(無論身材或心智表現)只有十幾歲的角色竟毫無破綻(我後來發現她居然跟 Duvall 同年簡直下巴快掉下來),當然更包括後來各種判若兩人的舉手投足。雖然出自片名裡那第三個女人(Janice Rule 飾演的 Willie)之手、一再佔據銀幕時間的那些奇怪畫作我覺得有點太過刻意不是很喜歡,但整體來說,個人認為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片實在難得,有機會的話千萬別輕易錯過啦。
Short Cuts《銀色‧性‧男女》(1993)
這次翻譯的老片中唯一我以前看過的,不過劇情早就忘光光(除了關於某個生日蛋糕的部分,如果你讀過 Raymond Carver 那篇很有名的原作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甚至忘記這部片長達三小時,夾在一堆期限都很緊湊的工作中害我進度趕得要命(倒地)。除了 Altman 拿重量級作家 Carver 的短篇小說來改編,當年這部片的另一大「噱頭」或者說賣點自然是一字排開星光熠熠的華麗卡司;回想起來那時候的文學少女我看這部片應該主要是看熱鬧,倒是事隔三十多年後的現在重溫有更多驚喜(「哇原來她/他也有演這部啊」)和感慨(「哇當時的她/他實在好年輕啊」)。Again 對那時候涉世未深(=沒見過世面)的文學少女來說,這種多線交錯若即若離的說故事方式超級新奇到簡直目為之眩的地步,現在少了那種新鮮感觀影就比較「平常心」,但當然並不是說片子不好看喔,只能說上了年紀就是這樣嗚嗚嗚。對了對了,比這部稍晚幾年,同樣有一堆大明星、也採用類似多線交錯手法敘事的 Magnolia(《心靈角落》,1999),前兩年在金馬奇幻放映的時候也是我翻譯的喔,ㄎㄎ(雖然不知道在ㄎ什麼就是了)。
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雷普利》(1999)
這部片當年叫好又叫座,後來也在有線電視上播過很多次,但我從沒看過,除了沒勁的中文片名缺乏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個人實在對當時紅透半邊天的 Matt Damon 毫無興趣。這次趁工作之便/之需仔細看完,我的心得是:水準高超的編導剪接把一個奇情驚悚、可怕又可悲的故事講得不落俗套非常吸引人,精美的卡司更是一時之選——甚至片子剛開始畫面還沒出來時,那首餘音繞樑、無論文字或旋律主題都可說貫穿全片的「主題曲」"Lullaby for Cain" 居然就已經是 Sinéad O'Connor 主唱這麼威的先發陣容捏!
演員部分,首先我一定要說,儘管 Jude Law 不是我的菜,但年輕時的他也太帥了吧!!看看那張俊朗的臉孔、那雙明亮的大眼和燦爛的笑容、那頭波浪完美的金髮、那身曬成小麥色的肌膚(包括留下曬痕的白屁屁)……活脫就是阿多尼斯化身降臨在地中海上的帆船,徹底將 Dickie 這個紈絝子弟的魅力(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各種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完全能說明為何主角 Tom 如此為他癡迷(當然這點有部分也是 Tom 自己的問題)。前一年剛演完《莎翁情史》正聲勢大熱的 Gwyneth Paltrow 也非常適合 Marge 一角,這個出身優渥的女生從容和悅但並不軟弱遲鈍,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整個故事中最飽受折磨的人其實應該就是她,而 Paltrow 把各個階段的情緒轉折都掌握得很好。(然後歌劇院那場戲她的禮服和首飾真是美到令人驚呼,那個優雅又亮眼的深寶藍超襯她的淺色髮膚!)據說主動請纓加入本片的 Cate Blanchett 演 Meredith 當然游刃有餘,事實上我覺得有點大材小用了,何況以個人的偏愛/偏見角度看來我很難相信 Blanchett 會是個天真的富家女還喜歡上 Damon 那種笨頭……咳(而且她這角色的口音是否有點那個,雖然不清楚背景設定,但 Meredith 的阿姨是明顯的美國南方腔,相形之下 Meredith 的腔調似乎七零八落)。同樣大材小用的 Philip Seymour Hoffman 把少少的戲份做了扎實的發揮,雖然 Freddie 的整體形象似乎有點太醜,但我覺得這或許可以解釋為 Tom 的主觀色彩使然(這同時也能解釋 Dickie 何以完美耀眼到那個地步)。
總之說來說去,我對這部片各方面一概好評——唯一的問題還是出在主角,唉。Damon 的表現當然不至於算差,但也絕對稱不上出色(除了他在片中唱的 "My Funny Valentine" 我覺得可以稱讚一下),坦白說我一直 get 不到他身為一個演員的重點在哪,尤其在角色非常複雜、戲份又非常吃重的這部片,他的 Tom Ripley 實在……索然無味,缺乏深度、或層次、或想像力、或任何超過劇本上白紙黑字寫出的東西。如果這裡有 Damon 的影迷我只能說聲抱歉,但我真的覺得他是這部優秀作品裡的唯一弱點,可惜到讓我嘆氣連連的地步。喔說到這個,我家阿宅聽我一直抱怨,忍不住問我那妳覺得這部該找誰演,這這這我一時也答不上來——直到在 IMDb 上看到當年曾被考慮過的人選包括 Christian Bale(瞬間內心尖叫)……這下我真的捶胸頓足了,我想看他演的 Tom Ripley 啊啊啊啊!拜託給我一個 Bale 演 Ripley 的平行宇宙好嗎!
最後順帶一提,片中的富二代 Dickie 姓 Greenleaf,在這個脈絡下當然不能直接意譯為綠葉先生未免太好笑,但隨便音譯又覺得稍嫌可惜,所以我特別挑了有強烈植物意象的三個字,譯為「葛林荔」,算是譯者的一點小龜毛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