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08/12/17

日語頻道啟示錄

  絕對不是要混充內行──畢竟,沒幾年前我還總是大言不慚地發表「日本明星長得都一個樣嘛」此類不求甚解的言論(如今這話則轉套到眾多人氣韓國明星身上),哪有資格夸夸其談對日本節目的觀察云云。但是,打從第四台在台灣開放普及以來,對電視向來興趣缺缺的本人竟然迅速變成遲了十幾二十年的電視兒童,與Discovery並列我遙控器上「點播率」最高的緯來日本台、國興衛視和JET TV實在難辭其咎……
  如果沒記錯,我的日本綜藝啟蒙秀是「電視冠軍」。這個以大胃王比賽起家的節目,當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那些胃袋容量「昊天罔亟」的特異人物(雖然我到現在也還是很喜歡看撐死人不償命的大胃王賽──大概類似有些人愛看「生死一瞬間」或「信不信由你」之類節目的心態──只不過要避免在剛吃飽的時候觀戰,否則很難不感同身受地消化不良起來),而是一連串華麗無比的和果子師傅賽。姑且不論那些成品好吃與否,單看他們拿食物做成精緻山水、甚至用甜點素材變出幾可亂真的各式菜餚,此等「奇技淫巧」就夠人眼花撩亂了。不過這種容易討好的和果子師傅、麵包師傅、蛋糕師傅等等比賽看多了反而無趣,我最愛看的還是各式各樣匪夷所思的「XX通」──匪夷所思的不只是那些選手對某一範圍事物(不管是Hello Kitty、溫泉、漫畫〔這一項底下又有好幾個次分類〕還是便利超商、文具、甚至郵購商品)瞭若指掌如數家珍的程度簡直已達偏執狂地步,更匪夷所思,而且令人好生羨慕的,是這些精通不管隨便哪種莫名其妙東西的怪傢伙居然通常都可以藉此謀生:被相關業界雇用,在相關雜誌(喂喂,居然還有相關雜誌!)寫稿或擔任編輯,出書,開班授徒,自己成立工作室……。我一直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弔詭,一方面,日本的典型企業文化可說是資本主義之麻木、制式、徹底異化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商品邏輯發展到極致竟/卻也使這些區隔非常之細又非常之雜的小眾市場成為可能,使這些一般人目為怪癖、在主流就業領域根本一文不值的知識和技能成為資產,好一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外新解啊。(如此一來,沈迷於「玩物喪志」嗜好、老被父母唸叨「要是讀書有這麼認真就好了」的小孩或許也比較能理直氣壯一點吧?)當然,節目做出名氣之後,商機的流動和發生也出現更多可能,不乏參賽者經過電視的"aura"加持(不論獲勝與否)因而成為一方名人甚至偶像,此外還曾有幾場比賽是跟偏僻鄉鎮合作,藉此推出新名產以期繁榮地方的企畫──只是不知道這些名產,還有這些鄉鎮,後來都怎麼樣了?
  至於我的日劇初體驗,好像是「魔女的條件」──這樣你就知道我「進入狀況」有多晚了。這些所謂偶像劇在台灣已經儼然一門cult顯學(如果哪天電視冠軍要來台做特別節目,倒可以辦場日劇通大賽),除了燈光美氣氛佳,劇中角色個個都像從Nonno雜誌直接走出來(但人物造型太緊貼流行的問題就是「折舊率」太高,尤其八○年代的打扮如今看來實在慘不忍睹,因此若干號稱經典之作無論重播幾次我都敬謝不敏),編導演也有一定水準,確實算得上賞心悅目。不過半弔子觀眾如我可能依然忍不住嘀咕,為什麼日劇老是:1.愈是十萬火急就愈要捨任何交通工具,非用跑的不可(年輕人體力真好啊);2.面臨感情抉擇/挫折時,一定剛好就有出國進修或工作的機會(好令人羨慕呀);3.人人都口舌便給說得出令主角頓悟的一番道理,但感動或訝異時刻則一律只能啞然凝視對方,語焉不詳地叫上一句(例如)「完治……」或「學長……」;4.不管多大年紀,暗生情愫的兩人一不小心碰到小手鐵定臉紅心跳,擁抱一下更是手足無措六神無主,萬一接吻(可不得了!)也十分衛生地限於四唇相貼點到為止──說它純情唯美也好、老套做作也罷,我只覺得這種橋段簡直surreal,尤其跟「校園瘋神榜」甚或「人妖家族歌唱對抗賽」之類光怪陸離又鮮明具體的次文化切面對照參看。但無論如何,若說精緻的日劇成功包裝販賣了某一種日式生活的形象,建構出忠心耿耿哈日族的憧憬對象乃至於一知半解如我者對當今日本最粗淺認識的基礎,那麼台製戲劇在某某花某某火某格格某媳婦的廉價豪門、鄙偽鄉土、粗陋仿古之間,呈現出的又是何種面貌的台灣?(嘿,可怕吧!)
  另一個我常看、而且從重播頻率看來顯然很受歡迎的節目是「料理東西軍」。除了欣賞從幕後工作人員認真仔細的策劃取材(短短幾分鐘畫面可能前後就得等上好幾個月,或者需要長途跋涉來回奔波)到現場來賓煞有介事的熱鬧演出(就算隨便給他們一小杯白開水,他們也能品嚐得津津有味頭頭是道),其中介紹特選素材的段落更根本是豪華版今日農村,外加一個副標題可以叫做「WTO去死吧」──榮登特選素材的農作物也好、畜產也好、甚至用具也好,幾乎毫無例外地不可能量產:那些成本太高的講究,那些費工又費時的古法,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對手和市場邏輯是絕難維持下去的。我不知道這是日本對國內傳統產業的保護補助還是農家工匠本身的堅持使然,總之在二十一世紀的G8之列工商大國還看得到有人能夠也願意花費,比方說,一年的工夫去醃製梅乾,實在頗不可思議也頗耐人尋味。(不過特選素材若是水產海鮮類通常就令人相當沮喪,只見節目一再強調這夢幻食材多麼稀有特殊、多麼愈來愈難捕獲,一副「管它會不會被趕盡殺絕,總之我們先下手為強」的窮凶極惡饕客狀,好不怵目驚心。)
  當然,不必故做正經地談什麼嚴肅的延伸課題,以最基本的娛樂角度來說日本節目就有許多佳作,例如在日本已經收攤、但台灣最近又開始重播的「火焰挑戰者」,從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念出發──招募觀眾參加各種挑戰,成功者便可獲得百萬日幣獎金──而能一再推出五花八門廣受歡迎的新鮮項目,顯示出製作群的豐富創意和一流執行能力,連旁白都風格獨具,不時還會冒出些令人噴飯的挖苦評語;同樣早已結束的「電視大猜謎」也是最普通且最沒變化的猜謎節目型態,但製作小組收集資料並加以串連的功課做得紮實,VCR介紹部分特有的「第一人稱式畫面」也讓我會心竊笑:這不就是A片常用的鏡頭觀點嗎……。唔,到頭來,或許這就是日本節目最吸引人之處吧?充分發揮也滿足電視之為輕鬆趣味消遣的功能及需求,配上精美包裝和精心羅列的內容,就像一盒漂漂亮亮的和果子──不見得很營養,但絕對能陪你度過一段愉快的休閒時光。


(03/06/1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