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08/12/16

[我的神經病.之三]你覺得OK?

  這篇東西原本有一個非常無趣的大白話標題叫做「編輯真的、真的很重要」;是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絲毫沒有挖苦或譏嘲的反話企圖,而是我在讀昨天剛買的一本書時深切的(再度)體認。那是一本以臨床實例討論大腦功能、運作方式及其病變的科普書籍,中譯者自己也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而且先前就已經讀過該書。做為一個神經醫學的外行人,我當然無法對書中專業名詞乃至概念部分的翻譯做任何評論──這固然是我斗膽沒有先去找出英文原文再來寫這篇東西的部分原因,但老實說,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這本書裡很多地方的翻譯只消看中文(竟然)就知道問題多多。如果你覺得看到這裡還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沒關係,咱們馬上進入實例。


書名: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
作者:V.S. Ramachadran & Sandra Blackslee
譯者:朱迺欣
科學叢書總編輯:吳程遠
責任編輯:未註明
系列策劃(及此書的專文推薦人):洪蘭
出版者:遠流
出版日期:2002年7月1日初版

p.15
寫通俗作品時,專業科學家會走在緊繃的繩索上,一方面必須讓讀者了解,另一方面必須避免過於簡單,以免遭到專家的非議。
「緊繃的繩索」顯然是tightrope,將此句前半翻成「專業科學家寫通俗作品就像是在走鋼索」不是比較通順嗎?嗯,你也許會覺得我這是吹毛求疵,不過我們才剛開始而已……

p.64
那是我如何遇到索連生。
老實說,看到這句我渾身陡然一陣惡寒。像這種「看中文馬上可以想出英文是什麼」的直譯句子還有很多。請往下看。

p.69
但是功能重整也不是全部的故事。它無法解釋為什麼索連生和其他病人能隨心所欲的動幻肢,或改變幻肢的姿勢。
「不是全部的故事」是什麼,你一定已經想到了:not the whole story,(真的不用看原書就能很篤定原文是啥,對吧?)這裡隨便翻成「不能涵蓋或說明一切」等等都會比「不是全部的故事」像中文得多。

p.87
他絕望中。
我沒打錯,也沒省略。這句話真的就只有這四個字。對,這種句子也許是做到了「信」,多少也還能「達」,但是實在太突兀,看起來活脫是外國人寫的中文。這類例子也很多,隨便再舉一個:

p.93
他說:「真的?我已等不及。」
這種電報式的語句本書內還有很多(尤其是在對話情境中顯得格外生硬彆扭),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或許算是比較輕微的翻譯問題,但當它一再出現、累積相當的數量,對整本書的譯文品質造成的殺傷力同樣很可觀。當然,如果你看到「如果我特別留意,醫生,我注意到你的一隻眼睛和一個耳朵失蹤!你覺得OK?」(p.141)這種句子也覺得OK的話,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p.121
你會預期這個人將有很大的困難,抓到他有興趣的東西或正確地指出他有興趣的目標,因而大為煩惱。
「將有很大的困難」:will have great difficulty對吧?此外「你會預期」也很怪。比較像中文也比較簡單的講法是,「可以想見,他會很難抓到……」(「因而大為煩惱」放在這麼長的句末其實也不妥,但我還是盡量不要太龜毛吧)

pp.129-30
我看到的象徵包括一位藍色胡佛、金黃色的星火、正在融化的紫色木塊……
因為是討論視覺幻象,所以我實在猜不出「一位藍色胡佛」是什麼,除非是英國人對吸塵器的俗稱(hoover)。同樣令人百思不解的詭異幻象還出現在p.148:「人們有奇怪的目光,動物從他們的腦流出來,不是從織布機出來。」織布機??

p.131
當住在養老院的祖母坐在輪椅上說:「地板上的這些荷花在做什麼?」她的家人會以為她已癡呆。
「荷花在做什麼」?中文版的祖母聽起來可能比英文版的祖母癡呆更嚴重。這部分是在討論視覺系統病變所產生的鮮明幻象而不是精神錯亂,我想她問的意思應該是:「地板上怎麼會有這些荷花?」

p.133
他知道不像其他的視網膜,這個特殊地點對光不敏感。
姑且不要龜毛挑剔這句子的結構顯然是英文又一次直譯(he knows [that] unlike...)好了,但「其他的」視網膜?(這裡講的是視網膜上某一處構造所造成的盲點,哪來的其他?是the rest of嗎?)還有「特殊地點」?

p.149
一位沒有孩子的老公,他的幻象一再出現小女孩和小男孩……
「一位沒有孩子的老公」?這真的不是中文吧?顯然是a childless husband的神奇直譯,「一名沒有子女的已婚男子」會比較正常吧?

pp.153-54
幻象常常行蹤飄忽,好像它們有自己的生活,它們的行蹤與我當時在做或在想的事情無關。
「自己的生活」應是life of their own,翻為「有自己的生命」可能較為妥當。畢竟生命和生活的意涵實在差蠻多的。

p.176
人由他的信念組成。當他相信,他如他的相信。
我不知道你的信念怎麼樣,但我個人實在很難相信這種句子是中文。

p.247
顯然地,你每天遇到的每個人和每件事不會觸動警鈴,否則你會無法適應,而且很快會發瘋。
顯然地,應該是「不是你每天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會觸動警鈴」,這樣翻不僅是順口與否的問題,句義也比較正確。

p.249
同樣地,大部分的動物沒有顏色的接受體或神經通路,你會從顏色不是真實的做結論?
同樣地,這後半句顯然只是「難道你會因此就歸納出『顏色並非真實存在』的結論?」的意思。

p.303
……因為實驗隱藏乞求問題的假定,結果可能產生誤導……
如果你不知道beg the question這個片語及其義,請問你看得懂這句話嗎?


  這最後一個實例同樣也是書內很多句子的翻譯毛病。就算「雅」與否或者「像中文」與否是個人認知的問題好了,但如果你必須懂英文單字片語句型等等才能看懂中文譯文,那麼這種中譯本還要它幹什麼?
  我必須說明的是,以上只是我粗略將書讀過一遍隨手撿出的例子──我不敢也實在不能細讀,因為太痛苦了──其他普遍存在全書的翻譯問題包括:

1.滿篇的「你」「它」與「和」:因為實在太多,一時間反而好像很難舉例,但是如果你想要動你的手去你的書架上拿這本書來讀,你就會發現它真的充滿這種例子,而且它們都很僵硬和不像中文。

2.整本書寫到問句時幾乎完全沒有任何中文的疑問助詞如「嗎」、「呢」也就罷了(這種問題出現在對話時特別嚴重,使那些句子很不像正常人會說的話),甚至連「是否」、「會不會/能不能/有沒有」這種結構都沒有,於是例如「你能用你的手臂?」(p.180)或「它有清楚的界限?」(p.133)「這種對我和世界的錯誤想法會增強我的生存?」(p.184)之類的句子層出不窮。

3.一些非專業而很普遍運用的詞語錯得相當誇張,如笑話的punchline譯為「打擊話」(p.272),鬧劇式的肢體笑點(如踩到香蕉皮滑跤) slapstick譯為「擊板現象」,老實說,都很離譜「和」令人毛骨悚然。相較之下,把反駁別人的話譯為「垃圾!」而非「胡說」(p.18, p.289,原文顯然是rubbish)、把表示驚嘆語氣而非疑問的why照譯成「為什麼」(p.194)、guess what譯成「猜猜看」(p.221)、alpha male直接譯為不知所云的「α男性」(p.184)或者把devil's advocate譯為「魔鬼的信徒」(p.187)等等,倒好像不足掛齒了。

  底線是?好的,我的重點是這樣:譯者是執業亦執教的醫生,自己也承認是翻譯菜鳥(p.22),我並不苛求他一定要既具備高深英文造詣又能寫作優美或至少通順的中文,策劃者請他來翻譯,顯然是為了借重他的醫學專業。但是除了醫學專業部分之外,這種錯誤很明顯的生手譯稿完工後,是不是也應該交由專業編輯整理潤飾過再出版,才是比較負責任的態度?我完全同意洪蘭在推薦專文中說的「一本好書如果沒有找對人譯,譯壞了就糟蹋了這本書」(p.9),但是證諸此書的譯文品質,讓我實在有種非常諷刺的感覺。
  話再扯遠一點,這本書之缺乏編輯功夫,我個人猜想有三種可能的狀況:1.真的就沒有責任編輯;2.有責任編輯,但是很不負責任,稿子隨便瞄兩下就丟去付印了;3.有責任編輯,而且也很負責任,但是礙於譯者的赫赫專業招牌(何況還是系列策劃人特別去邀來的譯稿),所以不便、不敢、或不能做什麼更動修改。(這第三種情形在「學者專家」的譯作上特別常見)當然,這些都只是小人之心的猜測,我必須強調我絕對無意誹謗抹黑洪蘭博士或朱迺欣醫師,他們的努力我十分敬佩(否則也不會買這本書了),但本書之1.中譯品質欠佳2.缺乏編輯處理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此處列舉的這些瑕疵全都是只消一些稍稍用心的編輯工作就可以改正避免的,如今讀者拿到的成品卻是這樣,讓一本有趣的科普書變得頗難卒讀,實在很可惜啊!
  翻譯並出版特殊專業領域的書籍時,尊重專業當然是好的,但國內的出版社到底什麼時候才會領悟到「翻譯」和「編輯」也是兩門重要的專業,而且同樣──如果不說「更」──直接影響成書的品質?


(02/07/16)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說的這些地方是翻的不那麼「雅」,
不過也不致於影響全書的閱讀樂趣。

「柏格談共同基金」這本好書我覺得翻得更誇張…但是他真的是一本內容很讚的書…

綠火 提到...

笑,就像我在內文已經說過的,如果你覺得OK,那我也沒什麼話好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