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08/12/17

歡迎來到真世界

  要不是前一天在報上偶爾瞄見聞天祥一篇還算中肯的影評,記住了他說《永遠的莉莉亞》(Lilja 4-ever)的導演「很敢煽情」這句話,在這部片子的前十五分鐘我真的很難不懷疑自己是不是買錯票走錯戲院──而即使是有了這點心理準備,Lukas Moodysson劈頭就毫不手軟大灑狗血的重口味一時間仍令我錯愕到幾乎反感的地步。怎麼說呢?
  片子在重金屬樂的恣意嘶吼聲中開場,臉上帶傷、神色茫然的少女沿著公路狼狽惶亂奔逃。然後敘事直接切到三個月前,我們看見同一個少女依然天真無憂,正高高興興收拾行李,準備跟母親及母親的男友一起去美國。情節很快急轉直下,原來男人並不打算帶上莉莉亞這個拖油瓶,母親安撫地說他們稍後就會接她去團聚,實際上心裡已打定主意要拋下女兒。出發的日子到了,本來賭氣的莉莉亞終於忍不住追出去抱著母親哀求她別走,在兩人相對嚎啕的哭喊聲中母親仍狠心上車揚長而去,留下涕泗縱橫的莉莉亞拚命追在後面,接著──常看連續劇的我們都知道這種關鍵追趕時刻的奔跑會發生什麼事──對,女孩跌倒了;而且還整個人摔在爛泥地裡;而且還配上超級催淚的音樂;而且這段孤女追車跌入泥濘的苦情戲碼居然還是用慢、動、作!……看到這裡我簡直坐立不安了,心裡直嘀咕難道這就是歐洲年度最佳影片、得過許多獎項的作品?關於人物的背景、性格、環境什麼都沒交代沒解釋,一開始就硬生生要觀眾接受母親為了跟男人遠走高飛寧可任女兒自生自滅的不近情理舉動?但是稍安勿躁先別急,因為Moodysson也不急,他有大半部電影的時間可以好好講這個故事。
  故事其實很簡單:母親一去不回之後,莉莉亞的生活每況愈下。先是被迫搬出原來的家,住進一間髒亂破舊的小公寓;家裡沒大人管,她成天和其他無所事事的青少年混在一起喝酒抽菸吸膠;母親留下的錢愈來愈少,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好友去援交賺到的錢被父母發現,於是把事情推到她頭上,平白背上黑鍋的莉莉亞走到哪都被嘲罵排擠,索性連學校也不去了──畢竟,上學又有什麼用呢?既不能換取眼前的溫飽,也無法確保更美好的未來;導演在敘述莉莉亞生活的同時,早已透過看似不經意的畫面讓我們看見了大環境的絕望:永遠陰寒的天色,灰暗破落的樓房,蕭條冷清的街道,關閉的軍工廠,蹣跚的老人,百無聊賴的青少年,席地蜷縮的窮漢。於是,在為莉莉亞感到無助擔憂的同時,你也逐漸了解她母親何以會做出那樣極端的選擇。這是個沒有希望的地方,只要有機會,每一個人都拚命想離開,不擇手段,不計代價。
  實在不剩半毛錢了,舉目無親三餐不繼的莉莉亞只有真的去援交。一個十六歲少女這樣掙錢當然是無奈而悲哀的,但Moodysson的鏡頭不只呈現出莉莉亞被中年男人壓在身下的不堪神情,更細膩地拍她事後帶著厚厚一疊大鈔,喜形於色地去那家先前不肯讓她賒帳的雜貨店炫耀地大肆採買。多麼幼稚,多麼荒謬,但也多麼真實。莉莉亞並非不知羞恥的浪女,出賣自己的肉體是生計所逼,但導演也沒有一味讓她沈溺在自怨自憐的「雨夜花」老套裡,年輕的日子依舊要過,她依舊有感覺快樂以及給予快樂的能力,就像她送給小男孩博洛嘉的全新籃球。
  在這不斷「向下沈淪」的過程中,一度莉莉亞以為找到了希望,以為開著紅色汽車進入她人生的白馬王子就是她的救贖。做為觀眾的我們當然知道這段邂逅不可能有好結果,因為早在片頭就看到不久後她將變成何等悽慘模樣。然而年輕的莉莉亞此刻興高采烈,只知道自己要跟男友去瑞典展開新生活,雖然暫時不能帶走跟她相濡以沫的博洛嘉,但她發誓,一定、一定會想辦法把他也弄出國──很熟悉的情節,對不對?唯一的差別在於莉莉亞真心相信自己對博洛嘉的承諾,她母親當時則早就心知肚明此去不會再見;而這,也不見得是因為母親特別殘酷無情,只是莉莉亞太年少天真。被拋下的博洛嘉自殺身亡,而被拋下的莉莉亞呢?反過來說,終於離開的莉莉亞並沒有得到夢想的美好生活,而先她一步離開的母親又如何?
  到了瑞典,我們只能看著渾然不知凶險的莉莉亞陷入果不出所料的可怕境地,看著皮條客強暴她、恐嚇她、控制她的行動,開車接送她到處賣淫,仰臥角度的鏡頭只見一張又一張晃動喘息的男人的臉,車窗外是永遠那麼冷那麼陌生的街道。她想逃,被抓回來毒打一頓,昏沈醒來已是身心俱疲萬念俱灰,但她聽見,聽見背著天使翅膀的博洛嘉告訴她,囚籠的門沒鎖,妳逃,快點逃──
  重金屬樂喧囂再起,於是我們回到了片頭,與受損害受侮辱的莉莉亞一同在異國街頭徘徊,不知何去何從,連向警察求助都不敢。終於,她從公路上方的陸橋一躍而下,彌留之際好多畫面一閃而過但不,那些不是她一生的片段像人家說的那樣,而是每一個轉捩點她未曾做出的選擇,她應該留下、應該幫房東老太婆撿起掉在樓梯間的馬鈴薯、應該對開紅車的安德列說你少誆我了我不是笨蛋才不會跟你走……
  就這樣,一開始似乎強力煽情毫不手軟的Moodysson,事實上是毫不手軟地冷靜直指醜惡現實到最後。莉莉亞的悲劇沒有出路,不只是因為人心險惡與誤入歧途的致命組合,更是因為整個俄羅斯乃至整個第三世界(雖然販賣人口猖獗的俄羅斯及東歐國家在過去冷戰時期的分類算是第二世界吧)有無數個莉莉亞,如此社會經濟結構性的悲劇並不是只要妳少轉錯一個彎、少碰上一個壞人就可以挽救。《永遠的莉莉亞》最突出的成績,在於深入刻畫如此普遍現象的同時,也沒有忽略莉莉亞之為一獨特個體的生活肌理與心理層面──每一個莉莉亞都不只是個「案例」、是個「問題」,她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樣的黑暗角落骯髒買賣在台灣也比比皆是,但除了報章媒體上對「金絲貓」、「大陸妹」窺淫式的所謂報導之外,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對處境悲慘的莉莉亞們好似視而不見。唉,至少俄羅斯和瑞典不曾因此片「損及國家形象」而控告Lukas Moodysson,這點算是比極樂台灣事件中有關當局掩耳盜鈴的處理方式強一點吧。


(03/07/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