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記得當初是怎麼注意到廖克發和他的《不即不離》,不過歸根究柢絕對跟黃錦樹 (1) 脫不了關係——如果不是黃錦樹多年來對馬共題材孜孜不倦、近乎「固執」、彷彿在無人曠野兀自呼喊的反覆書寫,我很可能不會對那樣一部談論馬共的紀錄片特別感興趣或留下印象。倒是清楚記得我看《不即不離》是在光點華山,那場廖克發有來但觀眾很少,讓我有點擔心映後 QA 會尷尬,而且 QA 沒進行幾分鐘就因為時間不夠被工作人員請到場外繼續簡直莫名其妙 (2),結果沒想到如此「克難」的形式反而更方便大家交換意見,最後留下的幾個人跟導演就這樣站在那裡熱烈地聊了好久,成為一次難得也難忘的愉快觀影經驗。
欸,其實這篇要談的是《菠蘿蜜》,怎麼會從《不即不離》講起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兩部作品可說是互相成對、彼此呼應的,都從廖克發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家族史(的匱缺)出發,只是先行的《不即不離》以紀錄片形式去追索、爬梳、整理,三年後的《菠蘿蜜》則以劇情片進一步加以消化、演繹、延伸。這兩個故事共同的中心,是兒子與失職父親的惡劣困難關係——以及這個父親自己生命中缺席的、甚且成為不可言說之敏感禁忌的父親。而那個缺席和敏感的原因,就是至今在馬來西亞歷史中仍然缺席、仍然敏感的馬共(馬來亞共產黨)。
這其實不是《菠蘿蜜》的電影海報(但這個長長的名字似乎 曾是多年籌備期間的暫定片名之一,此外五年前光點華山的 廖克發短片回顧展也是類似的名稱),但我很喜歡這張圖, 而且有相同的關鍵詞嘛就不由分說拿來用了 |
當代台灣大概沒什麼人對馬共有什麼了解,不過這似乎無可厚非(?)畢竟當代馬來西亞也沒什麼人對馬共有什麼了解,至少在官方容許的層面上是這樣。以我個人非常粗淺的認識,馬共成立最初是以爭取獨立為目標,與英國殖民政府進行武裝鬥爭;二戰期間,日軍三兩下就收拾了英軍、佔領馬來亞,馬共是對抗日軍的主要勢力,連英方也與他們合作;日本戰敗後,馬共一方面繼續追求獨立(因之再度成為英殖民政府除之後快的敵人),二方面在馬來西亞建國初期的各方角力與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中,成為種族和意識形態都非常「錯誤」的一方——馬共成員主要為華人,又與中共關係密切,因而被視為對國家的忠誠度非常可疑(儘管「馬來西亞」之為國家在當時根本是一個十分新近甚至武斷的概念);加上他們的武裝鬥爭手段的確凶狠無情,也造成許多平民百姓的傷亡,留下恐怖的印象。總之,如今馬來西亞當局對馬共的定位是恐怖份子,馬共在抗日、追求獨立的歷史中扮演的角色被一筆抹煞,而那些曾為了理想奉獻自己的青春、一生投入艱苦叢林游擊戰的青年男女,也就此消失在沒人敢提、敢記起的時代迷霧中。就像《不即不離》裡廖克發的祖父,就像《菠蘿蜜》裡小菠的父母。
但就算對以上背景一無所知,應該也不影響你看《菠蘿蜜》,至少我想來台十幾年的廖克發應該早就很清楚,不會期待台灣人對大馬有多少了解(笑),何況說到底,這部片講的其實是相當普同的故事,關於離散,關於生存,關於愛。片子在兩條敘事線之間來回:一條是在叢林中產子的馬共成員娟,和她一出生就被送走的兒子小菠;另一條是來到台灣在高雄發大財上大學的馬來西亞「僑生」一凡,和他與萍水相逢的菲律賓移工 Laila 的戀情。如果你對馬共的歷史稍有了解,大概不難明白這是兩代人的故事,但片子的剪接方式並沒有做出清楚的區分,我觀影時一度擔心會有人誤以為小菠就是一凡——直到讀到廖克發在一篇訪談中表示這是有意為之,就算觀眾因此混淆也沒關係,因為歷史就存在在個人裡面("history is inside you"),他們可以變成同一個人。我釋懷了,我喜歡廖克發這樣的詮釋和觀點,喜歡片中許多交錯流動、或點到為止的片刻。我喜歡一凡這個人物,喜歡他不時表現為暴力的憤怒和近乎投機的務實求生,不是因為這些特質本身是正面或討喜的,而是它們讓這個人物如此清晰立體呼之欲出 (3)。我也喜歡《菠蘿蜜》裡南腔北調、各種語言的雜陳,包括大馬華人操持的粵語和福州話,包括菲律賓移工與越南新住民口音很重的華語,當然也包括台語、馬來語、塔加祿語、越南話、腔調不同的英文……眾聲喧嘩,聽起來都非常鮮活美麗。儘管跟語言一樣紛陳、分岔的人物支線有時略顯蕪雜(這點又跟前面講到的交錯流動和點到為止的敘事選擇有關,所以我可以想像會有觀者覺得失之鬆散或著墨不夠,也多少同意這樣的批評),但整體呈現出的效果是動人的,不是那種刻意拚命要「感動」你的斧鑿刻劃,而是,怎麼說,我在這部片裡看到了導演的真實,和誠實。而這非常動人。
最後稍微講一下演員。吳念軒的大馬口音維妙維肖令人驚豔,我一度差點懷疑他是馬來西亞人(我不認識這位新生代演員,但事前多少有印象男主角是台灣人),不過一講英文就「破功」了——我雖然不太熟悉大馬華人講英文的感覺,但一凡的英文完全是台灣口音,這點讓人一秒出戲實在可惜。陳雪甄的第一顆鏡頭就十足懾人,導演稱之為「龍珠」可謂名符其實(笑),而她的角色從頭到尾不發一語令觀眾始料未及 (4),在愈來愈深的沉默中張力愈強、壓抑愈重,更使得最後的爆發如槍聲砲火短暫激烈。然後對關心馬華文學在台灣的讀者/觀眾還有一個彩蛋亮點:片中那位教授原來是張錦忠客串!(我只讀過他的文字不清楚他的長相,看到最後工作人員名單時才發現這點,大樂)
-----
(1) 關於黃錦樹,我好像應該(其實已經不只一次想過)要來認真寫些什麼,雖然我跟他素不相識、毫無交集,對他小說或評論的內容也不見得完全熟悉(因為常有不少涉及中文系的江湖恩怨,或馬華文壇的江湖恩怨,笑),但好歹他在台灣出版的作品我每~一本都有喔至少能算是個忠誠的粉絲吧。雖然我覺得他對粉絲也不是很在意就是了(大笑)。
(2) 一模一樣的情況在我上周日去光點華山看《菠蘿蜜》時再度上演哈哈哈。還好這回我老實不客氣第一個就舉手發問,得以聽到導演當場解釋我不太懂的兩處劇情細節,滿足~
(3) 我也很喜歡廖克發(在這篇訪談裡)說一凡對 Laila 的感情不見得是愛,「或許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是自私的」,因為這完全可以想像理解,也完全符合、甚至進一步完整了這個角色的性格。與此相對,在這部片中正面又溫暖的 Laila 我反而覺得有時偏弱,是個描繪得不太「扎實」的人物。
(4) 讀了訪談才知道,這點讓演員自己也大感意外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