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25/10/21

大金馬小爆炸

做電影字幕進入第七年下半,這次金馬國際影展(俗稱大金馬)在個人的「體感」來說算是很特殊的一屆,首先是我接翻的片子來到 12 部這個創新高的數字(不過前天片單出來之後我發現有一部不見了,猜想應該是被臨時殺出的勞勃瑞福阿伯擠掉),其次這回收工的時間也比平常晚很多,居然非常逼近影片場次和簡介正式公布的日期——而且當然並不是因為我拖稿!(開玩笑,我可是慣常跑在 deadline 前面好幾天的女人柳~*撥髮*)總之這次我的工作小宇宙著實小爆發了一番,接下來就依開工順序照例跟大家聊聊我對這些片子先睹為快的感想吧。




這部片實在好……一言難盡喔,就,怎麼說,一方面它的故事我個人其實相當無感,那些人那個世界那些煩惱或苦悶或 whatever 都離我很遙遠,可二方面導演那種超級低調近乎平淡的處理手法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別看官網簡介說得好像很懸疑奇情,但這個故事講述的方式真的一點都不緊張刺激(儘管換個方式確實也可以搞得非常狗血),如果抱著期待高潮迭起或驚人反轉的心情進場可能會大失所望覺得無聊,甚至搞不好到最後都沒意識到表層情節下的那些前/潛脈絡。此外,演員的表現非常精采,首先 Sam Riley 的聲音究竟怎麼會嘎啞到那個地步!看到國外有影評說他彷彿過去十年都在喝碎石(因為英文中常用 gravelly 一字形容粗啞的嗓音)相當貼切好笑,不過對一個演員來說特色如此強烈的聲線恐怕會大幅縮限他能接到的角色,應該不是好事?但無論如何這把嗓子實在太適合這座炎熱多沙的火山島,Riley 更是完美詮釋了 Tom 這個渾渾噩噩放飛乃至放爛自我、以日復一日的短暫遭逢來逃避或麻醉些什麼的男人,他搖搖晃晃的每一天與全盤崩壞之間似乎只隔著危險的薄薄一線,那份難以言喻(且當然也從不曾言明)的孤獨脆弱使這個人物不會只是又一個委靡放蕩的 cliché,我認為這一點對這部片子至關緊要。(然後,我不清楚Riley是否本來就會西班牙文,但片中他真的講得頗流利,發音也不差,就算只是臨時惡補也成績斐然誠意十足。)女主角 Stacy Martin 的精瘦身材和冷調舉止給了 Anne 恰到好處無法捉摸的距離感,但同時底下又隱藏著、翻騰著太多呼之欲出的什麼;就連 Anne 丈夫 Dave 這個乍看超不討喜又完全無趣的傢伙,Jack Farthing 都在很有限的戲份內做了非常棒的發揮,儘管片子只給我們對這人匆匆一瞥的機會,但那一瞥卻就能窺見出人意表的層次,我個人相當佩服。

總之這部片,欸對就像一開始說的一言難盡,我好像不算特別喜歡,但也絕非不喜歡,就是比較吃頻率的作品吧。在 IMDb 上我給了它 7 分,但其實應該更接近 7.5 啦,只是 IMDb 沒法給半顆星,而我又小氣地不肯四捨五入這樣。


Put Your Soul on Your Hand and Walk《把靈魂放在手上行走》

當時發稿窗口問我,ㄟ來了部紀錄片有沒有興趣不過預告看了好像會心臟痛,結果我根本沒看預告,打開檔案一眼掃到 Gaza 這個字就 say no more 不用考慮了我接。當然以巴衝突有著非常複雜痛苦血跡斑斑的歷史脈絡(和日益惡化激化的絕望現況),不幸的是在台灣這個議題太常被莫名其妙簡化成劃分立場粗暴貼標籤的藉口根本毫無討論空間,這裡我也不想多說了,總之大家看簡介也能明白,會來看片的人就是會來而不會來的人當然不會來(這是什麼廢話繞口令)。作為一個譯者,有時會因為工作模式的關係必須或得以用不同於一般觀影的方式去體驗一部片,比方我習慣先直接在文字檔上翻譯出一段,接著邊看畫面邊調整長度或用字,然後再前進下一段,如此周而復始(這是指初稿階段,全片完成後我會再對照著影片從頭到尾慢慢檢視仔細修改一遍或不只一遍),簡單說就是:很多時候光看文字的理解跟實際看到畫面「啊原來/居然是這樣」的結果會落差很大。在《把靈魂放在手上行走》這裡,我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很多段在翻譯文字時我以為會是悲傷痛苦的對話(因為描述的確實是悲傷痛苦的事件或狀態),但按下影片檔的播放鍵,看到的卻永遠是 Fatma 明眸皓齒的大大笑容,在斷垣殘壁甚至砲聲隆隆的背景前,在她和導演用彼此都不很熟悉的外語努力交談的聯繫中,在不停卡頓反覆斷線的視訊通話畫面裡,而那比任何聲嘶力竭聲淚俱下的控訴更深深震動我;另外就是,之前我也不只一次提過,做字幕翻譯時我通常會刻意保持盡可能一無所知的狀態投入工作,而這當然使我看到本片最後那個殘酷變化時接收到更大更直接的衝擊。就片論片,本作的形式相當單純甚至單調,但面對這些不斷發生仍在繼續的苦難又何須花俏機巧?她在那裡,她活過那一切也記錄那一切,然後她不在了,而一切不斷發生仍在繼續。



十分亮眼的首部長片,畫面充滿豐富的生命能量與生活質地,講述的卻是一個死亡如影隨形的故事,在奈及利亞 90 年代關鍵的歷史轉捩點,國家重大變故之際一場血腥鎮壓的真實事件濃縮反映在一個家庭的一個父親身上。(悲傷的是,我用片中提及的時間地點關鍵詞去搜尋,卻遍尋不著任何該事件的相關資料,倒是找到若干相隔十幾二十年後又發生的類似事件。)男主角 Sope Dirisu 飾演的父親Folarin氣場強大統御整個銀幕,當然其中混雜了兒子(包括導演自己)童稚仰望視角賦予的孺慕崇拜甚至感傷溫情,但 Folarin 之為一個男人有血有肉、有脾氣有魅力、有堅毅有軟弱的鮮活存在如此酣暢淋漓躍然眼前,則絕對是 Dirisu 的實力和功勞。(後來我查資料赫然發現他曾演出影集 Slow Horses S3,明明看過該劇每一集的我對他卻毫無印象,充分顯示能遇上一個如此精采的好角色對演員影響有多大!)戲內飾演 Aki 和 Remi 的 Egbo 兄弟檔(對,原來他們真的是兄弟)也自然質樸真實親近,尤其手足之間那種莫名其妙的碎嘴、嘔氣、吵架細節場面相信有兄弟姊妹一起長大的人都歷歷在目心有戚戚。片子看到最後,一個跟最初相互呼應、但這呼應本身很容易被忽略的情節令我大為震驚,幾乎完全扭轉了整個敘事的調性,或者該說加上那層透鏡之後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立體,一些原本好像略顯突兀或難解的細節也瞬間清晰 make sense,太 make sense 了簡直令人毛骨悚然啊,貫穿全片的脈絡昭然而揭——當然,身為譯者的好處是我手邊就有影片檔可以隨時重看,而果然帶著那份理解或說那層透鏡重看之後我對《父親回來的那一天》的 IMDb 評分立刻從 7 分上升一顆星來到 8 分(笑)。又當然我向來不會、也絕對不想爆雷,但如果你想在進場看片前先得到一點點提示的話,我會把(不涉及劇透的)線索放在文末*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翻譯默片,穿插於畫面之間的 intertitles 不同於在畫面下方同步出現的 subtitles,乍看不受對話速度的緊箍咒箝制,但其實節奏/字數更不容易拿捏掌握。另外就是工作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默片完全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無法靠聲音來傳達資訊和情緒意味著必須倚重動作和表情,也就牽涉到截然不同的演員走位和鏡頭設計,不說別的,光是那些動輒必須持續甚至停留好幾秒的表情和姿勢,顯然對演員要求的就是一整套跟舞台劇或有聲片大相逕庭的訓練與詮釋原則,以現代角度回觀之相當有趣。當然如同官網簡介所言,瘋狂超支的預算導致導演中途被炒,就算後來本片女主兼製片 Gloria Swanson 另找了好幾個導演來接手也無力回天胎死腹中,身為純粹外行兼難免八卦的觀眾我是很好奇原來到底會拍成什麼樣子啦,von Stroheim 的「揮霍無度」真的燒錢到那麼不能忍的地步嗎(如果他知道現在好萊塢大片製作成本動輒好幾億鎂起跳不知會做何感想?),不過無論如何,不管在哪個年代或換成哪個導演,我都得說當年 30 歲的成熟女星 Swanson 扮演荳蔻年華的修道院清純少女太勉強了啦哈哈哈哈,倒是原劇本裡後來搖身一變成為煙視媚行一方之霸的凱莉應該很適合她,可惜現在只能透過隻字片語和少數劇照自行想像了。



這是一部非常貼近現此時世界的電影,從時空背景、題材內容到表現手法皆然,除了不時穿插直播或短影音作為片中人發聲或者片子本身推進情節的方式,畫面上充斥的大量資訊——比方某角色看著社群媒體貼文時,貼文本身的文字和圖片、附加的標籤和得到的反應、底下的留言,或者他一邊跟別人講話一邊在手機上回覆和傳出的訊息——更是既反映了我們這個注意力被鋪天蓋地夜以繼日轟炸的時代現況,又預設了「這部片子之後會在能夠隨時暫停或倒退的媒介上被觀看」的當代慣例,否則那麼龐雜瑣碎的訊息量根本不可能在一刷再刷甚至 N 刷的戲院觀影時間內被全數捕捉接收。基本上是 Joaquin Phoenix 大展身手的主場秀,Pedro Pascal 的戲份不多實在可惜,同樣可惜的是那個冷面寡語的原住民警察 Butterfly(William Belleau 飾)沒有更多發揮空間,倒是 Austin Butler 意外地頗搶戲,還有演兩光副手 Tooley 的 Luke Grimes 有全片數一數二荒謬好笑的台詞(且那個人物是真心誠意講出那些話,就更加荒謬好笑)。整體而言風味是辛辣的,但辛辣完了留下的 aftertaste 究竟是什麼有點說不上來,那個結尾我也 get 不太到,或許大家看過之後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


Eleanor the Great《偷故事的人》

幾年前相見恨晚地看過 Nebraska 之後我就愛上 June Squibb,這部片完全是衝著她接的 ❤ 然後金馬取的這個中文片名真棒,不洩漏天機的同時又完全抓到重點,堪稱畫龍點睛打蛇打七寸(但是請大家不要亂打蛇!蛇蛇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需要保護!←一言不合就置入公益宣導?)。整部片可說是由 Squibb 一人撐起,天呀高齡九十幾的她仍活躍在第一線實在好強,這已經不是一句薑是老的辣能夠形容,這塊薑何止老根本成精了吧(喂);至於其餘卡司基本上只能扮演稱職的綠葉,且因為劇情主要聚焦在主角 Eleanor 和忘年交 Nina 身上,周遭其他理論上對她們也很重要的人物就缺乏刻劃,甚至可能明顯只是「功能性」的存在(比方 Eleanor 的外孫),這點比較可惜。作為女星 Scarlett Johansson 的初次執導作品,本片表現四平八穩,情節賺人熱淚,結局皆大歡喜,是一部舉重若輕、節奏緊湊、好理解好消化的 crowd-pleaser(無貶意)。



合先敘明:de Toro 的名字 Guillermo 發音其實接近「吉摩」(某些口音甚至會像「吉摩」),西文裡的 "ll"(兩個 L)算另一個獨立字母,並不念 L 的音;不幸的是他的中文譯名好像已經固化成吉摩,以訛傳訛動彈不得,嗚呼。好啦碎念到此為止,總之,我並不算 de Toro 的粉絲,不過這部片藉由一場在他家鄉小鎮 Guadarajara 舉辦的主題特展,穿插大量訪談和作品片段(包括他自己和其他人的作品),對這個導演的風格、受過的影響、喜愛的事物、關注或著迷的主題做了相當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的介紹,看起來相當有趣,我尤其喜歡他談及天主教與吸血鬼的關係那段,真是超有意思的視角。但由於個人慣常畫錯重點,整部片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講出來應該會被瞪,就是羊男與小女孩初次見面的那個片段,因為我沒看過《羊男的迷宮》,結果這裡羊男一開口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欸所以他是阿根廷人嗎為什麼」XDDD

(稍微解釋一下:阿根廷在講西語的眾多國家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文法和用詞,羊男那句「是你嗎」說的是 "¿Sos vos?",但「標準」西文是 "¿Eres tú?",兩者差異之大就算不諳西文的人應該也看得出來。不過羊男的聲音演員 Pablo Adán 是西班牙人,而且那句 "¿Sos vos?" 確實有明顯的西班牙口音特徵,至於用詞部分後來我繼續查下去發現更多相關文法細節和差異的討論……就不在此多說了)



Crowd-pleaser 又一部,何況女主角可是 Carmen Maura!天啊當年《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我是在西文課堂初遇,誰想得到幾十年後居然會在工作的鍵盤螢幕上與她重逢。畫面中,有著豐富移民歷史的城市坦吉爾色彩繽紛、活力充沛、街景迷人,令我的「電影旅行雷達」(那是什麼)瘋狂作響,主角 María Angeles 的家更是每個角落每樣老物都韻味十足,與去年《我最喜歡的蛋糕》相互輝映地說明了女人,尤其是老後孀居的女人,擁有 a house of one's own 的至關緊要——而這房子確實就是 María Angeles 生活的重心和這整故事的系爭重點,相爭的對手則是另一個需要 a house of her own 的女人,María Angeles 的獨生女 Clara。其實這對母女的關係非常耐人尋味,可惜劇情聚焦於老媽守住美好舊日乃至開創浪漫新春的努力,無暇顧及那個幾乎一面倒變成反派的女兒——我並不是要故作理性中立非得每人各打五十大板不可,何況家庭內的情感關係複雜糾葛本就難為外人道,但當沉醉愛河的 Abslam 一口咬定「妳當年一定是個好媽媽」而 María Angeles 只無奈地淡淡回答「孩子大了漸行漸遠」時,我真的忍不住很想問那個 17 歲就離家獨自在外闖蕩的 Clara「妳的故事是什麼」。恪守緘默誓的修女閨密是個有趣亦有效的細節設計(本身有 1/4 西班牙血統的導演受訪時也提及當年她外婆就真的常跑修道院訪友),但 María Angeles 周遭的那些鄰居路人實在安排得不太高明,看得出導演想強調溫暖融洽的街坊人情,但實際呈現的效果卻是過於刻意甚至蹩腳的,事實上那種偏甜膩的做作調性幾乎瀰漫全片,最終拉低了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能不說有點遺憾。


To the Victory!《未來的勝利》

在一篇訪談中,導演(兼男主角)Valentyn Vasyanovych 被問到《未來的勝利》的某一場戲為何選擇以比較喜劇的方式呈現,而非偏向嚴肅、憤怒的調性,他回答因為 "aggression doesn't really work"——在俄羅斯大舉入侵的軍事行動剛發生時,大家最初的反應是激憤強烈的,但當戰爭來到漫長的三年半以後,"now it's not working"。而我想在相當程度上這也解釋了這整部片。如同中文片名指出的,故事發生在未來,雖然片中沒有明言時間,但看得出是相當近期的未來——片子一開場的廣播提到的烏克蘭全國人口統計發生在 2026 年 10 月,而畫面看起來仍是冬天,所以最晚應該就是 2027 年初吧?在那個離現在只剩一年半不到的未來,烏克蘭已經戰勝(我真心期盼這也會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時間線),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危機是,許多戰時外逃的人民(尤其婦孺)已在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生活不願返鄉,甚至還有很多人因為戰後百廢待舉的生活而繼續出走,導致國家人口持續流失,在個人的層面上這更意味著許多家庭的長久分離、矛盾拉扯、即將或正在破碎。

這個劇本架構我認為非常巧妙,一方面「戰爭已然勝利」的設定使故事可以跳脫某種局外觀眾對戰爭疲乏甚至麻痺的陷阱,另一方面「家庭瀕臨瓦解」又確實是此時此刻與妻小相隔兩地的許多烏克蘭男性(包括導演和跟他一樣兼任演員在片中直接登場的劇組工作人員)正在每日而且長期面對的難題,然後以虛實揉雜 + 臨場發揮的後設敘事手法舉重若輕、苦中作樂講述出這個其實艱困無奈、不乏悲傷黯然、但終究透出樂觀韌性的故事。初看時我並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但工作結束交稿後我意外發現自己仍反覆想起電影裡的那些情節那些場景那些人,尤其劇組那幾個大叔因為跟我年齡相仿嗎竟幾乎有種莫名的親近熟悉,那些或荒唐、或笑鬧、或苦澀的片刻,惦記著揮之不去——後來我在另一篇頗有深度的訪談中看到導演的這句話:"I wanted to tell a dramatic story, but in a way that would make people smile at the struggles of these 'old fools.'" 天呀沒錯,就是這群 old fools 讓我放心不下!這感覺很難說明,但總之整體而言《未來的勝利》是這次經手的片子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很慶幸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翻譯到它。


The President's Cake《總統的蛋糕》
 
又一部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作品,鮮少在電影銀幕上看見的伊拉克面貌——從居民自古便住在水上、撐船往來的沼澤地(是不是!說起伊拉克我們想到的就是一片沙漠,誰知道居然還有綠意盎然的沼澤!)到 90 年代海珊統治時期處處殘破貧困但強裝歌舞昇平的市鎮街道——令人印象深刻,Hasan Hadi 第一次拍長片居然就一口氣挑戰小孩、動物、素人演員這三大「禁忌」堪稱藝高人膽大,也確實成績斐然。故事看似簡單但非常生動深刻,只是我讀到國外不只一篇影評用 crowd-pleaser(嘿對這個關鍵詞第三次出現惹)來形容《總統的蛋糕》實在意外又違和,個人相當不以為然:欸不是,並非只要有聰慧乖巧惹人心疼的小女孩小男孩就可以自動歸類為討喜可愛吧?事實上在翻譯這部片的過程中我屢屢感到近乎「不忍卒睹」的難受,因為在那個極度高壓政權下民不聊生的社會,人性之惡意膿像毒隨時隨地會以各種形式滲流或滿溢出來,甚至不必多麼位高權重,只要偶然(或暫時)佔據了相對比較有利位置的人,都會恣意欺侮、壓迫、剝削或侵害比他們更小更弱無力反抗的對象——雜貨店那場戲尤其令我驚愕啞然不寒而慄,而當我們透過某段對話發現一名教師的月薪只等於五顆雞蛋的價錢,也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前面會看到窮苦學生的食物被偷吃這種可惡可鄙的行為了。Lamia 和公雞 Hindi 的冒險最後烤出一個物理上或許香甜可口、但心情上難以下嚥的蛋糕,雖然途中畢竟還是遇到善心人的大力幫助,但在那樣危機四伏的險惡世界,如螻蟻般被踐踏在塵土裡的渺小百姓真能只靠幸運的巧合生存下去嗎?IMDb 個人給分:傷心的八顆星。


The Sting《刺激》

勞勃瑞福是上個月中旬辭世,火燒屁股的短時間內金馬就邀展到七部片緊急策畫出紀念專題,效率實在令人佩服。我也臨危受命接翻了一部,當然跳過個人挑食沒興趣的文藝愛情片選了經典犯罪喜劇《刺激》。1970 年代的作品成功營造出 1930 年代的氛圍(我工作過程中幾度差點忘記這並不是 90 年前的片子XD),從兩大男主的衣著到路上跑的古董車都為人津津樂道,但充滿時代感的用詞遣字也帶來各種翻譯的困難,尤其片中占很大比重的騙術與賭博(比方撲克和尤其賽馬)相關的字句或黑話真是令人一個頭兩個大,我的搜尋紀錄應該快到菇狗要建議我「是否需要賭博成癮相關協助」的地步了吧(大誤)。劇情難免有些漏洞啦,但男主角帥度飛天(瑞福雖不是我喜歡的型,客觀而言確實是型男,至於保羅紐曼的魅力更無需贅言,精心剪裁的高級西裝穿上身之後根本他說什麼大家都會信吧),一眾配角也都稱職,各種翻轉的情節娛樂效果十足(其中一處驚奇揭露還可能讓觀眾反省了不自覺的偏見,笑),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機會難得,錯過可惜啊。


那麼,隨著大金馬即將開幕,我今年的影展季工作也就此「殺青」,再次感謝各位發翻的窗口大大賞飯吃,來年也請多多指教(手比愛心)!順帶一提,我也有在做電影字幕中翻英啊,其中《鬼才之道》的英文字幕還跟著片子四處出國比賽呢,如果哪位導演哪個劇組有需要歡迎找我喔啾咪~



-----
* 關於 My Father's Shadow,我可以給的一點點提示是,
(以下無雷但如果你完全不想先知道任何事顯然就請別再看下去)

請注意起初一場戲某個塑膠袋裡一瞬閃過的衣物(它在最後還會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