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19/08/06

迷路的紅衣大女孩:《灼人秘密》

欸,所以這是一個天天水餃頓頓水餃吃到怕的故事嗎?(大誤)

好啦說正經的,《灼人秘密》對我而言是個驚喜,比想像中好看很多,真不知是我原本的預期有問題還是他們預告剪得太爛(答:是預告剪太爛 XD)。說真的,雖然趙德胤是我喜歡的導演(尤其他早期作品的生猛出格每每令人眼睛發亮瞳孔放大),但這部片首先跟他向來的風格、題材、類型實在差太多,令人訝異之餘難免有點擔心,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覺得整部片的預告也好、海報設計也好、媒體宣傳也好,渲染炒作的重點都非常奇怪乃至失焦,或說因為完全脫離脈絡只顯得狗血獵奇歇斯底里,尤其疑似散發某種濃濃的血觀音既視感真令人超級不愉快 (1)——謝天謝地,實際看過本片就會知道那種既視感只是錯覺,而那些個別看來好像失之扭曲過激、為聳動而聳動的話題或片段,什麼呼巴掌啦 (2)、學狗叫啦 (3),一旦放進整個敘事的脈絡裡其實一點也不突兀不誇張,毋寧是相當有效甚至合理的安排設計,跟全片所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情節和細節加總聯合起來,吐露了一個灼痛的、私密的、幾乎不忍直視的故事。

(以下內容多少涉及電影情節,請斟酌服用;欸但如果你怕被爆雷不想繼續看下去的話,我先講結論好嗎,我覺得這部片子可以推有時間有興趣的話就趕快進戲院吧我怕它要下片了←太著急了所以一口氣講完)


以情節大綱而言,《灼人秘密》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一個努力追夢但始終闖不出名堂的女演員,歷盡艱苦掙扎終於爭取到主演一部重要電影,並因此成名走紅。以敘事的概念而言,《灼人秘密》要講的就更簡單了:創傷,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創傷之後,PTSD 如何把日常變得違常,變成一場場一段段交錯混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在哪裡終結的惡夢和迷宮。而這個創傷究竟是什麼,究竟何時、如何發生,就是惡夢深處的鬼魅,迷宮中心的吃人怪物,主角 Nina 拚命壓抑埋藏但再也無法遺忘的秘密。

雖然敘述來回跳躍,時序不完全清楚,現實與夢魘或幻覺的界線也很模糊(趙德胤接受訪談時表示,他不想讓每一場戲太容易分辨虛實因此頗下了點工夫,我覺得這點他確實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錯),但如前所述由於故事線本身單純,加上清楚強烈的視覺線索(比方以明顯不同的色調和時空背景區隔戲中戲,或 Nina 在台北與在家鄉的生活),觀眾並不難抓到梗概、跟上(Nina 跌跌撞撞的)步伐——以我個人來說,片子進行到大約 20 分鐘時我意識到自己「居然」深受吸引、看得很專心,並沒有因為非傳統線性的講述方式或沉重的題材(畢竟每一篇關於這部片的新聞或訪談一定會提起、簡直快講爛的關鍵字就是 #MeToo)感覺吃力,也不是因為「哦這個議題很重要所以就算必須咬牙忍耐也得堅持下去」(說到咬牙忍耐,我熊熊想起可怕的《殺人一舉》……),連一開始讓我有夠煩躁的吳可熙的齊平瀏海都逐漸可以無視了(哈哈哈哈)。怎麼說,就是覺得好看所以想繼續看、想知道更多啊。而當我們隨著 Nina 愈來愈進入故事的核心,線索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自相矛盾(e.g. Nina 試鏡的時候不是被打叉了嗎,為什麼後來成為女主角?她第一次見到三號女孩到底是在哪裡,飯店長廊還是房間?她們一起或互相做了什麼?甚至,真的有三號女孩的存在嗎?),直到最後的最後真相大白,醜惡的創傷場面殘酷地暴露在我們眼前——並立刻結束整部電影!留下你像被陡然狠狠扇了一巴掌——我們恍然大悟又不知所措,回過頭才發現之前以為亦步亦趨的前進其實是原地打轉,以為終於來到迷宮出口抵達的卻是最黑暗的深處,故事在開始的地方已經結束,或者說,故事結束在這一切最初開始之處……

於是,就像「魔神仔」、「鬼打牆」的鄉野傳說,穿紅衣的女孩就此迷途再也找不到路,在一個重疊相似於、但隔絕平行於現實世界的封閉時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部片裡明明沒有鬼,卻處處鬼氣森森嗎?

看完電影意猶未盡,在網路上到處搜尋閱讀了不少影評 (4)有人批評劇本的結構,認為片子的後半偏弱或稍嫌凌亂,我自己倒是沒這感覺(當然我不是科班出身,無法從專業角度進行分析,只能靠「感覺」啦),對於導演給主角加上家鄉在中部的設定和對比也是喜歡的——吳可熙說原本的劇本初稿中地點只有台北,而我覺得現在這樣讓這個人物、這個故事、這部電影更有在地感和立體感(其實我想講的是「接地氣」啦但這個詞已經被徹底毀掉惹)。三個主要女角部分,吳可熙的用心用力不在話下,夏于喬表現稱職(尤其她的角色因為幾乎接近某種抽象概念或意念,其實很難演),而我覺得最意外驚喜的倒是宋芸樺,她跟吳可熙在小吃店外那場對手戲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基本上這部片的卡司都很整齊,不論戲份多少,整體看來表現是十分一致、協調的——前述的同一篇影評也提到趙成功統整了所有演員的調性,這點我非常同意,尤其對照,比方說,前陣子我剛聊過的《幸福城市》(那部片我也喜歡,但當時就提過演員調性不一的問題;就像是,儘管大家都是實力派歌手,但一同登台時只是各唱各的,並沒能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精采對唱、重唱或合唱,反而顯得凌亂不諧)。跟前作《再見瓦城》相比,趙德胤這次感覺更純熟流利、更胸有成竹,電影的整體完成度也相當高 (5)(而非充滿近年台灣片常見因陋就簡、共體時艱、情非得已、或根本就程度不夠的尷尬感)。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這部作品已堪稱完美,但如果《再見瓦城》見證了趙從打游擊小成本製作轉型到較具規模、有更多成本和資源(當然也有更多侷限)的摸索嘗試,《灼人秘密》就是導演經過一段過渡期,更有經驗、自信和空間施展拳腳尋求突破,所交出的一份不俗成績單。我個人很欣賞這部片的創意、勇氣和力道,也很期待看到正值青壯年、創作火力正旺的趙德胤接下來還會拍出什麼樣的電影。


-----
(1) 關於《血觀音》:對我超級有夠無比討厭那部片,當時看完的氣噗噗心得在此

(2) 關於呼巴掌:「《灼人秘密》裡的導演為了讓演員入戲而打了她一巴掌,我覺得那種方式蠢斃了,如果我要讓演員感受死亡,難不成我要捅他幾刀嗎?」趙德胤講話也忒直接,笑倒。另外,關於片中看似神秘的 1408 房彩蛋也有非常典型的趙式回答:「為了省錢」(再度大笑)。

(3) 關於學狗叫據說當初有西方投資者因這場戲而收手,我只能「驚嘆」於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腦殘式政治正確。首先這場戲在整個敘事脈絡裡是有意義的,非常具體地象徵了 Nina(和其他像她一樣的女孩)所受到的羞辱和弱弱相殘,更是創傷記憶的顯現方式之一;其次,難道只要刪掉這場戲、不把它演出來,這些女人日常受到的壓迫就會自動消失了嗎?
倒是看到有人指出,如何避免讓「演出剝削」這個過程再次造成女演員的被剝削,確實是個更值得謹慎用心的重點(比方六個紅衣女孩排排站那場戲,我一直很在意幾乎只是當陪襯、甚至連個鏡頭都沒有的一號二號四號五號……);不過對於另一些影評(如這篇)質疑「既然要講受害者的故事,為何把她(的記憶)呈現得不可靠,其心可議」云云,我覺得近乎幹話——這套義憤邏輯顯然完全不懂創傷相關的心理學,認定被害人必須有一套「說得通」「信得過」的證詞、關於她們的故事必須黑白分明善惡不兩立,才自以為是殘酷無知之至吧。

(4) 關於影評:目前我最喜歡 Variety 這篇。除了第一段已經精準扼要地將本片一語道破:
"...the film is very much about how the taking of a body can cue the taking of a soul, and furthermore, how insidiously the victim of this double theft can be subconsciously convinced of her own complicity in it."
接下來這段更是直接回應/反駁了上面註 (3) 提到的那種淺薄質疑:
"...perhaps destined to be misinterpreted in some quarters, as it resists, even contradicts the simplification of its central act of violation into an obviously empowering, triumph-over-adversity arc. One of the basic tenets of #MeToo is that we listen to women; but what if they do not say exactly what #MeToo needs to hear?"

(5) 關於完成度:聽說《灼人秘密》拍攝「長達」52 個工作天,讓人有點哭笑不得,原來這對台灣電影來說已經是了不得的奢侈了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