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這篇要聊的都是七八月金馬經典影展會放映的作品,話說今年的片單真是不得了,我邊工作邊讚嘆這些老片怎麼這麼精采,甚至好新鮮!這話聽來似乎很矛盾,但細想起來,將近一世紀之前的電影還多麼年輕啊,是不是因此充滿了生猛的活力和各種可能性呢,儘管當時美國有所謂 Hays Code 的管制/箝制,但火花四射的各家創作者似乎總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破)口,有些思維甚至到現在看來都走在非常前面。尤其 screwball comedy 或許是類型使然,某個層面上來說自由度更大,天馬行空的劇情好像完全沒在 care 所謂的常理或規則,至少絕不是我們這些早已不知不覺習慣當代作品若干套路的觀眾能捉摸的,什麼起承轉合、什麼敘事節奏那是啥可以吃嗎,種種始料未及的超展開完全就像 screwball 的字面意義一樣,不知道螺旋球會什麼時候從什麼方向飛來、又會以什麼速度什麼角度進壘。總之這樣看電影實在太好玩了,畢竟你上次徹底無法預期、無從猜測一部片子的走向或結局是什麼時候的事?(我指的不是那種刻意燒腦故作曲折的懸疑劇情,而是從頭到尾都野馬脫韁似的四處亂跑踢腿狂奔←稱讚的意味)所以儘管時間緊迫進度火燒屁股,我還是拚(ㄊㄢ)命(ㄒㄧㄣ)努力接了五部,而這五部果然也無一例外的有趣,無一例外通通推薦←粗體雙底線閃爍強調。嗯,所以至此廢話說了那麼多到底是哪五部呢?
His Girl Friday《小報妙冤家》(1940)
上篇提到我吃驚於 The Band Wagon 的對話速度之快,殊不知那只是小巫見大巫,真正的大魔王還等在後面就是 His Girl Friday。而且這不是我一介譯者的體感而已,IMDb 上本片的 trivia 第一條就赫然寫著:"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normal rate of verbal dialogue in most films is around 90 words a minute. In 小報妙冤家 (1940), the delivery has been clocked at 240 words a minute." 換言之這部片的語速是一般的 2.6 倍以上!!更可怕的是台詞不但速度飛快到匪夷所思令人髮指的地步(真敬佩演員們不會咬到舌頭),還幾乎通通互相打岔互相重疊(據說是導演的要求),所以總之這部片的字幕實在讓我吃盡苦頭,餘悸猶存(加冷筍)。
跟連珠炮語速不相上下的是劇情就像超速失控的飛車橫衝直撞,誇張喧鬧的同時也對當年記者為搶新聞不擇手段的亂象和貪腐無能的政客充滿尖銳諷刺,精采好笑之餘甚至不乏令人心驚的苦澀片刻←為了避免劇透我不能直說,但那出乎意料的強烈一舉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選角堪稱完美,不管什麼討厭鬼讓 Cary Grant 來演好像都能變得討喜哈哈,至少我個人對 Walter 這傢伙非常不欣賞(導致我對結局也不太滿意,但好吧人各有志願打願挨啦),但對啊因為是 Cary Grant 所以哎呀真拿你沒辦法呢你壞壞~。女主角 Rosalind Russell 的 Hildy 敏銳靈活、自信十足卻又不咄咄逼人,完全能與氣燄高張的 Walter 針鋒相對分庭抗禮,她第一次出場時那身帥氣的套裝(包括線條特殊的帽子)更是傑作,既襯托又照亮這個人物,怎麼看怎麼讚賞。當然不能不提的是 Hildy 一人同時不停分接好幾支電話的那場獨角戲簡直是在整演員,但你看的時候甚至不會意識到這點,因為她在高速混亂中終究把一切搞定的樣子實在太順理成章,根本是嗑了藥的千手觀音(喂);再順帶一提我很喜歡那個來送信的胖子(Billy Gilbert),雖然戲分少但每次入鏡都很搶眼,笑果十足。總之作為我個人第一部接觸的 screwball comedy,His Girl Friday 可說是集各種要素大成的一鍋佛跳牆——然後裝在每分鐘 240 字的高速砲彈裡整鍋轟炸過來,打得你招架不及,淋滿整頭整身的精華好滋味。
Ball of Fire《教授與歌舞皇后》(1941)
經過 His Girl Friday 的震撼教育,我心想大魔王都打過了接下來應該沒什麼好怕的吧哼哼……結果一頭撞上迎面而來的這顆大火球,差點哭著逃走。如果說 His Girl Friday 是攻擊凌厲間不容髮、考驗你手眼協調即時反應的凶狠對手,那麼 Ball of Fire 就是極度要求你對招式透徹了解、縝密思考的艱苦戰鬥。好啦我知道這樣不三不四的比喻沒人聽得懂,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這部片裡充滿大量古老、早就沒在用、甚至聽都沒聽過的美式英文俗語俚語片語,不但要一個一個設法搜尋、翻查、推敲出意思,還得翻譯成通順易懂、前後呼應、在不同脈絡句子裡都說得通的字詞。哪,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實際做起來真的痛苦不堪事倍功半,坦白說我一度挫折到史無前例地很想乾脆把片子退回給窗口算了嗚嗚。不過我還是咬牙撐了下去,連滾帶爬越過片子一開始滿滿俗語俚語的天堂路、故事進入正軌之後,終於慢慢有漸入佳境、苦盡甘來之感……(謝天謝地)。
Barbara Stanwyck 我完全不熟悉,一開始只驚訝於她那麼纖瘦堪稱紙片的身材(居然會有女星的上圍比我還扁嗎……咳算了當我沒說),但隨著劇情發展也逐步感受到她的特色魅力(並且稍後我還會在進度已經塞很滿的情況下硬是跟窗口討來另一部她主演的 The Lady Eve)。Gary Cooper 不算我喜歡的型,尤其上次看到他的片子是去年經典放映的 Morocco 留下欠佳的 aftertaste,這次他演古板教授算是中規中矩(我最喜歡他最後笨拙打架的動作好好笑),不過我覺得其他配角不乏更出色的人物,例如那個開口講話key常跑掉的植物學教授(Richard Haydn)。黑幫老大 Joe Lilac 這名字堪稱一絕,造型也油滑得恰到好處,兩個名字同樣順口難忘的嘍囉(Pastrami 和 Asthma)在公共電話處,利用那年頭聽筒與話筒分開的結構進行非常「類比式」逃避追蹤的方式更是讓我看得腦筋打結好生佩服(笑)。這次的中文片名似乎是新譯,如果是我可能會叫它《燙手山芋》(更接近原文 & 片中的意思)或《夜總會公主與七個老學究》之類的哈。
The Lady Eve《淑女伊芙》(1941)
同樣由 Barbara Stanwyck 主演,同樣是演一個見過世面不乏世故、行徑不太正經但有顆善良的心、活潑伶俐俏皮話連發的女子,個人私心認為這部精采度更勝 Ball of Fire。Stanwyck 在片中真是魅力四射令人目不轉睛,隨著不同身分不同場合變換的造型打扮也都亮眼無比超適合她(不愧是自帶專屬設計師的明星),尤其 Eve 這角色從穿著到口音到舉手投足都,怎麼說呢,簡直是供女主角充分發揮實力和吸引力的遊樂場,感覺 Stanwyck 好像演得/玩得很開心,至少我身為觀眾絕對是看得非常開心。有點可惜的是影展官網的簡介已經稍微透露了劇情的轉折走向,不像我工作時真的是以完全一無所知的狀態進入這部片,更能充分享受那層出不窮超展開、無論如何都猜不到結局的歡樂驚喜。跟 Ball of Fire 裡有點僵硬的 Gary Cooper 比起來,後來主要都演「嚴肅」電影的 Henry Fonda 在此的表現反而更有趣,與 Stanwyck 的對手戲也更有火花,尤其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他倆某個浪漫場景中硬是搶戲搶好搶滿的那匹馬,我簡直懷疑劇組是不是在 Fonda 的頭髮上偷抹了什麼會吸引馬的東西,還有 Stanwyck 居然撐得住沒笑場也是很厲害哈哈哈哈。從譯者角度來說這部片其實難度也不低,主要在於 Stanwyck 照例很快的語速、若干詐賭老千的黑話、還有某些出現在美國語境的英式用詞或笑點,但沒關係為了伊芙我願意被虐千百遍(?),如果你面對洋洋灑灑的片單有選擇困難、或者根本沒什麼時間看很多部,個人強烈建議至少 The Lady Eve 不用考慮不用猶豫,錯過絕對可惜。
Sullivan's Travels《蘇利文遊記》(1941)
光看背景設定就充滿諷刺意味的故事,出身優渥少年得志的賣座導演一心要拍關懷窮苦大眾的「社會寫實片」(欸不是,但其實也可以這樣形容吧XD),為此下定決心微服出巡體驗下層生活。不令人意外的,劇情進展過程中有各種自嘲嘲人的呈現,尤其後半的重大轉折來得無比驚奇——又是一個影展簡介洩漏天機但我工作時有幸毫無所知的重要情節——之後這部片幾乎徹底換檔變身進入另一個層次和世界,也因此超越了單純的譏諷挖苦,多了一分有底氣的真誠溫暖。
Joel McCrea 是完美典型的 straight man 男主角,這個詞在這裡指的不是性別認同的直男,而是喜劇中那個一本正經、常搞不清狀況/笑點的老實人,他面不改色講出的某些台詞可以讓我當場噴笑。Veronica Lake 有點讓我想到 Ninotchka 裡的嘉寶,那種板著臉反而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喜感的美女(而 Ninotchka 的導演劉別謙也在這部片裡被反覆提及,是 Lake 飾演的那個闖不出名堂的小演員一心嚮往的對象);她那頭引領風潮的半遮面大波浪金髮當然十足搶眼(連本片超棒的海報設計都可說是以她的秀髮當主角),但我最震驚的是在 IMDb 上讀到她當時竟已身懷六甲將近足月,片中完全看不出來(雖然這解釋了她初登場時為何一直穿著大衣,也解釋了某些我在畫面上初見時覺得有點意外的細節)。另,演蘇利文管家的 Robert Greig 也是 The Lady Eve 裡富豪男主角家的管家,造型相同,甚至連姓氏都一樣;雖然戲分不多但我超喜歡他一開口就是拘謹悲觀 gloom and doom 的調調,加上這人用詞非常正式文雅,我也就偏心(但準確!)地把他的台詞翻得格外端整。看完 Sullivan's Travels 不但終於知道柯恩兄弟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的片名典故,故事中觸及的囚犯重勞動的惡劣處境更是不堪聞問、細思極恐的社會現實——「恐」到當年二戰時期美國政府禁止這部片出口海外的地步。
The Palm Beach Story《棕櫚灘奇緣》(1942)
以取材和切入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一部片,難怪當時的電影主管機關 PCA 不順眼它「把結婚與離婚當兒戲」(light treatment of marriage and divorce)的處理方式,放到現在看來依然毫不失色力道十足,加上各種機緣巧合、歪打正著、身分的隱瞞與混淆、乃至最後那個從莎劇時代就常用的喜劇設定,感覺又好像在看三言二拍亂點鴛鴦譜之類的話本傳奇,呃這樣講是否年代地區語言和作品類別都太混雜了點XD
Joel McCrea 的戲分不多但一秉 straight man 本色,對女主角也就是他妻子求去的務實觀點無法接受,但身為犬儒歐巴桑的我倒覺得這位太太對婚姻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戲分最吃重的莫過於貫穿全片的 Claudette Colbert,但在我個人看來這部片最,怎麼說,也不到弱點或缺點的地步,但最……不能說服我?的就是她。雖然 Colbert 的演出也頗受好評,但我總覺得她的型太四平八穩良家婦女,若無其事地說出那些驚人言論、做出那些其實很離譜的行為顯得非常不搭調(雖然那年頭一個不顧丈夫反對離開家庭的女人很可能身無分文這點倒是寫實到刺痛的地步),或者說缺乏比方 Barbara Stanwyck 那種「理所當然離經叛道」的刺激和衝擊(這樣講真的有人聽得懂嗎);當然不能排除導演要的就是這種對比落差,但我看來看去還是感覺她演的 Gerry 少了點什麼,彷彿一道好菜忘了加鹽或漏了辣椒或香菜。順帶一提,雖然 Gerry 一角本名 Geraldine,後者我譯為潔若汀,前者應該要譯為小潔之類比較合乎中文的邏輯,但我注意到她老公叫 Tom——換言之他們夫婦根本就是 Tom & Jerry 湯姆貓與傑利鼠的組合啊,尤其整部片裡這兩人的關係確實一直是一個跑一個追,所以,雖然觀眾看片時不見得會意識到這點(尤其女主角其實不常直呼老公的名字 Tom),我還是保留發音把 Gerry 翻成了潔利。
好啦好啦,以上就是這次經典我有幸經手的五部好片,如前所述這次的片單實在太令人垂涎,我還有好多想看喔,但該說是一如往例嗎這次票開賣的那天我人又双叒叕在外面,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的話應該會在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訊號的地方騎腳踏車……那麼就先祝大家觀影順利愉快,也祈禱我屆時收得到訊號搶得到票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