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呀!!本屆金馬經典影展我的這趟 screwball comedy 之旅結束在劉別謙的 To Be Or Not To Be《生死問題》簡直太完美了,看到這麼精釆的電影已經不能只用開心來形容,根本是滿滿的感動加感激。雖然我買票入場的十部片中不喜歡的比例其實高於喜歡的——唉呀呀,這的確有點出乎意料啦不過這種事本來就難說,而且我自己翻譯的那五部都很棒,全部加起來的話平均分數還是頗高,就,結局好萬事好囉。
巧的是,這次我片單上的第一部也是劉別謙,Trouble In Paradise《天堂煩惱》。故事設定還算有趣,但我的感覺是整體結構有點鬆散,或者說某些不怎麼相關的細節佔去令人分心的篇幅,跟我對(同樣是劉別謙執導的)Ninotchka《妮娜琦珈》的印象類似。考慮到時代背景,「因相騙而相戀的雌雄大盜準備對富可敵國的年輕寡婦施展美男計」這種「背德」的情節確實大膽,不過男主角的戀愛 RPG(?)不足以全程吸引我的注意,反而是那位法國富孀家裡的各個角落,從格局到家具到種種擺設用品讓我看得讚嘆不已(比方現在看來依然超有設計感的電話,甚至簡潔俐落的欄杆或門把),就說我是個常畫錯重點的觀眾嘛,而且熟悉的管家役居然再次出現,Robert Greig 又是你!(至少這次不叫 Burrows 了)
同一天看的 Born Yesterday《絳帳海棠春》(這到底是什麼神鬼中文片名)令人極其難忘,原因當然在於表現強勁有力宛如一記重拳的 Judy Holliday,她甚至靠這部片擊敗 All About Eve 的 Bette Davis 和 Sunset Boulevard 的 Gloria Swanson 拿下奧斯卡影后(這又是什麼神鬼競爭陣容!)。尤其 Billie 一角在片子前半需要一再扯著嗓門跟大老粗暴發戶男友吼來吼去,充分發揮乃至放大她嗓音的特色,加上她豐滿的身材搭配俗麗的服飾存在感滿點,可說打從一出場亮相就威震八方,幾乎像燒紅的烙鐵滋~一聲在你腦中狠狠烙下無法抹滅的強烈印象。George Cukor 不愧是擅拍女性的導演,Billie 這個人物的深度(和劇本對她處境的描繪與挖掘)即使放到現在都絲毫不過時失色,與她有許多對手戲的 Broderick Crawford 也相得益彰,將 Harry 這個基本上並不討喜的反派人物詮釋得有血有肉,立體到幾乎要從銀幕上走出、甚至幾乎讓人同情。弔詭的是男主角 Paul 反而顯得扁平貧血,其實 William Holden 表現不差,一開始 Paul 有種摸不清底細的耐人尋味吸引力,可惜缺乏進一步刻畫,最終只是個無趣的刻板正面人物,負責代替導演發表長篇大論。而 Cukor 顯然確實有很多話要說,The Philadelphia Story《費城故事》也將他大發議論的傾向展露無遺,導致明明應該是瘋狂歡樂超展開、甚至遊走在情慾犯規邊緣的故事變得味同嚼蠟,更別提女主角 Tracy 得到的體悟(或該說教訓?)幾乎讓我有《馴悍記》既視感,最後的歸宿也莫名其妙很硬拗——再一次,反而是最乏著墨的那個男人抱得美人歸(Cary Grant 在此除了擔任「反正無論如何得到女主角的會是他」的定番之外整個被浪費),儘管 James Stewart 飾演的 Macaulay 有意思也有深度得多(然後這人的結局也很硬拗,女友從頭到尾沒選擇,只能晾在一旁等著撿人家不要的回頭浪子);至於準新郎 George 更是敗筆,除了完全看不出那麼有主見和堅持和道德潔癖的 Tracy 為何會愛上他,若跟 Born Yesterday 的 Harry 對照參看簡直讓人疑心 Cukor 對白手起家的新富階級抱有某種歧視甚或敵意,否則要如何解釋片中把無法接受新娘在婚禮前夕脫序行為的 George 演得如此心胸狹窄惹人厭,反倒是跟舞孃亂搞到差點上報丟人現眼的Tracy父親可親可愛可以包容值得原諒?總之,The Philadelphia Story 作為一部赫赫有名且佳評如潮的經典,應該是這次片單裡我認為實際與期待之間落差最大、最令人失望甚至不快的作品。
其他個人不太欣賞的片子包括:Mr. Blandings Builds His Dream House《燕雀香巢》和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都把嚴肅的主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前者的老公不懂裝懂一意孤行地蓋了一棟嚴重超支、問題百出的房子,怎麼看這家人都不可能輕輕鬆鬆繼續太平度日(我說那個錢咧?錢從哪裡來?);後者的 Vanderhof/Sycamore 一家簡直讓人翻白眼,我是說,我懂導演要呈現的對比和要強調的自由,但那種天馬行空到不負責任的描繪豈不更容易「落人口實」嗎,i.e. 所謂不向資本主義邏輯低頭、創造力和人情味充沛到滿出來的生活果然只能存在這種不切實際的荒唐版本?而且我懷疑 Lionel Barrymore 跟我八字相剋(不是這個意思但你知道我意思),同樣由他主演的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紀號快車》同樣讓我煩躁到不行,儘管我毫不懷疑現實生活中真的有 Oscar Jaffe 這種人,女主角 Carole Lombard 也誇張得恰到好處——雖然我自己當天心情欠佳導致耐性低落可能是部分原因,但對此片不耐煩的觀眾顯然不只我一個,該場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就看到好幾個人中途離席。The Thin Man《瘦子》和 Arsenic and Old Lace《毒藥與老婦》算有點類似,畢竟都涉及謀殺案什麼的,原先我心想至少應該蠻有娛樂性吧,不料雙雙失算:前者,怎麼說呢,我努力不抱著讀過原作的偏見來看(畢竟進場之前我就知道,甚至就是衝著,把冷硬偵探小說改編成 screwball comedy 這點來的),但就算單論片子本身這都是個混亂的故事,漏洞百出的情節對喜劇而言或許不是大問題,但當主題是需要解謎的罪案時,七零八落的敘事就很難下嚥,更何況 Nick Charles 這角色實在太油膩(Hammett 的書迷應該會很崩潰吧),即使 Myrna Loy 俏麗討喜(我忍不住注意到那年頭女裝流行的超長超大水袖有夠荒謬)、狗狗 Asta 聰明可愛也挽救不了整部片的觀感。後者,我覺得那種緊湊的混亂之於舞台劇是有效&有趣的安排,但放在電影裡好像有點太多了,儘管 Cary Grant 照常發揮他不可理喻的魅力,使出渾身解數拚命試圖處理各種狀況的 Mortimer 這人物到頭來留下的卻是一種,呃,很「吵」的印象——雖然可以理解劇本就是要用疲於奔命的他跟兩個不慌不忙、泰然自若、甚至顯得狀況外的老太太(儘管狀況都是她們製造的)形成強烈對比以製造喜劇效果,但我還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好疲乏……
經過連續六部片的槓龜,我幾乎對最後兩場不抱任何希望了嗚呼,幸好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力挽狂瀾令人精神一振,有著玩世不恭風流浪子形象的 Clark Gable 在這裡出乎意料地帶來某種新鮮感,除了非常符合男主角起初的調性,也讓人物到最後的心境轉折幾乎顯得有點感人。之前提過 Claudette Colbert 在 The Palm Beach Story 演逃家的太太總讓我覺得哪裡格格不入,但妙的是這部片她演逃家的女兒我就完全沒有哪裡要挑剔(到底為什麼,難道是我的大腦終於被調教成 screwball comedy 的形狀了嗎),明明是很離譜的故事(何況還是我最沒興趣的愛情故事!)照樣看得很開心,喔還有那個古早年頭各種現在難以想像的生活細節也超級吸引我,比方從邁阿密到紐約要開好久好久的長途巴士,又比方可以在房裡開伙、但衛浴要共用排隊的住宿地點(雖然叫營地但並非露營,比較類似後來的汽車旅館?)。最後,當然就是今天的 To Be Or Not To Be,精巧、縝密、完整、紮實的劇本像個以高超工藝打造、完全不用釘子或膠水就能密合的精緻木盒,以莎劇為鑰為引的隱藏機關打開後——《威尼斯商人》Shylock 的經典台詞尤其運用得神來一筆,切題到尖銳作痛的地步——裡面裝著閃閃發亮、令人忍俊不禁又擊節讚賞的對白、橋段和人物;以名符其實人生如戲的設定來處理戰爭和納粹佔領那麼沉重龐大的時事題材,儘管異想天開卻不流於輕浮隨便,完美地示範了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靈活與諷刺,才氣逼人,也為我這兩星期的趕集畫下完美的句點,不,應該說是驚嘆號,再次感謝影展之神的恩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