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22/03/08

名為黃道帶的深淵

話說前天晚上我突然沒來由的失眠,隔天精神超差,加上天氣說翻臉就翻臉變得又濕又冷更讓人萎靡不振,於是昨天請假在家遁入逃避模式,抱著毯子窩在沙發上看(Netflix 最近剛上架的)Zodiac——2 小時 37 分鐘的片長剛好適合消磨疲累但無法入睡的漫長灰暗下午。其實這部片當年我就在院線看過,不知道為什麼好像沒留下太深刻的印象,這次重看明明相當喜歡啊,甚至可能超過 David Fincher 之前的 Se7en 和之後的 Mindhunter


(繼續聊下去之前,請容我先誠摯推薦葉郎這篇非常精彩的〈Zodiac 索命黃道帶的12個病態執念〉,人家寫電影可是真材實料啊,不像我只會東拉西扯)

我個人對「真實罪案」(true crimes)之為一種題材或一個類型並不特別感興趣,也不特別喜歡連續殺人犯這種很容易流於聳動獵奇、甚至偷窺意淫的故事(尤其以直接、寫實的影像媒介來描繪的時候)。或許正因如此,選擇敘述黃道帶這個始終沒破的懸案的 Zodiac 反而更合我胃口,因為「重點」並不在兇手的身分,畢竟我們都知道那一連串命案最後並沒有水落石出,也就不必期待/不用受限於常見、習慣的起承轉合真相大白敘事線。片子雖以黃道帶為名,但與其說指的是那個身分不明、自稱黃道帶的特定兇手,不如說代表了那整個龐雜的事件、現象、時期、甚至創傷:兇手本身有出現的幾個場景,身影面容都是模糊、隱暗的(甚至每場戲扮演兇手的演員都不同),一方面當然因為我們確實不知道那人到底是什麼模樣,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拒絕彰顯、肯認(以免具象化甚至光榮化)兇手的方式;相對的,在片中有拍出的幾個案子,被害者是有名有姓、清楚描繪的,連衣著都根據警方提供的資料盡可能忠實再現,甚至,Fincher 之所以選擇國慶日命案、Berryessa 湖命案、計程車司機命案、和公路女性駕駛被綁架這四個案子,也是因為只有這四案有存活者或目擊證人能提供第一手證詞,比較接近他對忠實再現的堅持和要求。

事實上,在我看來,Zodiac 對這四件案子的呈現相當……怎麼說,微妙?高明?特殊?雖然乍看那幾場戲並沒有什麼太突出不同的地方。基本上,既然是一部講連續殺人的電影,觀眾當然早就預期會看到命案發生經過,也就是「跟你我他一樣過著平凡日子的平凡人從此變成被害者&刑案統計數據」的瞬間。但奇妙的是,儘管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即使不清楚細節或可能的轉折,總之那些人已經在劫難逃),我還是意外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看得屏住呼吸,甚至坐立難安,而這份緊張不安並非來自無法預料的懸疑或成功營造的驚悚,卻是對已知即將出現的暴力產生恐懼甚至逃避的本能反應——仔細想來,這一點很少見,但很重要。在一部暴力無可避免的作品裡,尤其處理的是黃道帶命案這樣真實發生過的血腥時,如何一方面不讓觀眾對之變得麻木無感(「反正都是演的嘛」),另一方面又不過度渲染使之純粹變成一種奇觀、流於一種炫技甚至娛樂,箇中分寸的拿捏直接反映了創作者的立場和成熟度,而在這一點上,我認為 Fincher 做得非常好。

說到底,Zodiac 真正關注的不是兇手,而是某些在漫長追兇過程中被捲入、被影響的人,具體而微地以兩名警探和兩名記者來代表(後者之一 Graysmith 且是此片原著的作者)。敘事角度也因此在這四個角色之間有著不太尋常的移動,某個程度上幾乎像是接力馬拉松:警探 Armstrong 和 Toschi 是直接負責辦案的人,當然第一時間涉入最深;記者 Avery 寫了很多關於此案的報導,甚至一度疑似變成黃道帶的目標;因此片子前半這三人的戲份比較多,從頭到尾串起全片的 Graysmith 這階段其實只在背景裡晃來晃去——就像演 Avery 的 Robert Downey Jr. 不只一次不爽地對演 Graysmith 的 Jake Gyllenhaal 說的那樣:不要一直在我背後探頭探腦!但隨著時間流逝、案情陷入膠著,這三人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現場」,反而是 Graysmith 接下棒子變成敘事主角,或者說,接下了這份對黃道帶的執迷。同時,除了身為「接力賽」的前後棒跑者,這四個角色也形成一道執迷的光譜,分別展現四種執迷程度,由淺至深:最後主動請調部門,徹底離開這一切的 Armstrong;留在重案組,名義上仍負責此案,儘管實際進展已經停頓但心中還是無法放下,甚至一度涉嫌假造黃道帶來信的 Toschi;為了寫書一頭栽進去,日思夜想到處忙著找人、挖掘資料、拼湊線索,最後婚姻觸礁的 Graysmith;然後是著魔一般無法擺脫這個案子,酗酒用藥成癮,丟了工作、名聲掃地,最後潦倒死去的 Avery(不過現實中 Avery 並沒有走上這條路,詳情請參考前面提到的葉郎那篇文章;不知道 Avery 的家人看到這部片有沒有生氣,但單從「執迷光譜」的分析角度來說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安排啦)。我喜歡 Fincher 以這個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因為,儘管黃道帶殺死了許多人、破壞了更多人的人生,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造成風聲鶴唳人人自危(同時也提供刺激大眾想像的血腥頭條、八卦談資),但他不應該是故事的主角。他不配。

最後簡單聊一下選角。全片人物眾多,無論戲分多寡我覺得表現都很平均,水準相當高。Robert Downey Jr. 可能是最容易吸引注意的(畢竟那個角色最「花俏」,笑),Mark Ruffalo 我本來就挺喜歡(可惜他如今好像只演超級英雄了,唉),Anthony Edwards 的中規中矩反倒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根據 IMDb 上的trivia,Fincher 選擇他是因為希望 Armstrong 一角由一個「完全正派的好人」(a thoroughly decent person)來演,我認為這一點確實完美地傳達到了,恰如其分(但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他的髮型很假嗎……算了當我沒說)。至於Jake Gyllenhaal,我 get 不到他耶,不是說他演得不好,而是這角色好像不必一定是他?但 again 看 IMDb 上說他本來就是 Fincher 心中的第一人選,讓我有點吃驚(更吃驚的是如果他不打算接演,第二人選居然是 Orlando Blo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