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她捲進暴風
我看見她走在雨裡
我看見她的髮如一張傘抵擋滿天刀劍
我在對的等壓線錯的地圖
無限映現的平行宇宙
鏡中愛麗絲有大有小
有的奔逃有的跌倒
碎散一地紅心皇后的盔甲
過早或過晚地發現某段日子其實
是一只鎮紙反手可覆
輕飄飄失重懸浮
無比透明卻無從穿越
是的我看見她
她看見我
我們伸出手但空氣交錯
我只能指向星球背面的天氣
像以前別人為我做的那樣
像羅盤指向沒去過但一定存在的北極
當一道閃電刷過我們分為黑白負片
我的日光
她的夜景
2012/03/30
自從我變成一顆石頭
自從我變成一顆石頭
我終於醒悟愚公移山可能有其他的理由
畢竟他不是「因為山在那裡」的艾德蒙爵士
也不像陶侃要靠搬運鍛鍊肌肉
合理的懷疑:地底其實藏有大量原油
不然就是足以供應三百座核能電廠的鈾
反正重點不會是石頭
反正不值錢的石頭就一車車運走
看是要送給迪士尼填海
還是直接載去哪裡丟
當然如果石頭可以開採寶石
那就更一顆都不能漏
誰的同意也不需要事先徵求
就算石頭說但我們不想離開啊我們不想走
我們可不可以繼續當我們的石頭
海枯之前安安份份在原地停留
八成也會遭到教訓駁斥和歸咎
你們別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罰酒
這麼美麗的力量可不是天天有
這叫自我加值向上提升
不是說牛頓講靜者恆靜就表示石頭有不動的自由
總之別嫌我小人之心疑鬼疑神
畢竟我有一家倒楣的朋友
一夕之間突然變成石頭
而且還卡住老爺的牙縫妨礙他吃人夠夠
阻塞輸金管害人家硬不起來無法性福久久
大老爺哪出得起這種糗
所以我的倒楣朋友和他們的朋友
就被一把抓進怪手
通通倒進砂石車的車斗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覺醒來
終於發現自己變成一顆石頭
我終於醒悟愚公移山可能有其他的理由
畢竟他不是「因為山在那裡」的艾德蒙爵士
也不像陶侃要靠搬運鍛鍊肌肉
合理的懷疑:地底其實藏有大量原油
不然就是足以供應三百座核能電廠的鈾
反正重點不會是石頭
反正不值錢的石頭就一車車運走
看是要送給迪士尼填海
還是直接載去哪裡丟
當然如果石頭可以開採寶石
那就更一顆都不能漏
誰的同意也不需要事先徵求
就算石頭說但我們不想離開啊我們不想走
我們可不可以繼續當我們的石頭
海枯之前安安份份在原地停留
八成也會遭到教訓駁斥和歸咎
你們別不知好歹敬酒不吃吃罰酒
這麼美麗的力量可不是天天有
這叫自我加值向上提升
不是說牛頓講靜者恆靜就表示石頭有不動的自由
總之別嫌我小人之心疑鬼疑神
畢竟我有一家倒楣的朋友
一夕之間突然變成石頭
而且還卡住老爺的牙縫妨礙他吃人夠夠
阻塞輸金管害人家硬不起來無法性福久久
大老爺哪出得起這種糗
所以我的倒楣朋友和他們的朋友
就被一把抓進怪手
通通倒進砂石車的車斗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覺醒來
終於發現自己變成一顆石頭
2012/03/20
Eye of beholder
一個人的好惡或者說關注對象真的相當大程度會影響他/她看到的東西,好比力行節食的 OL 放眼望去怎麼好像每個隔間的同事都在吃午茶點心或分食團購零嘴,或者剛失戀的人出一趟門赫然發現滿街都是手牽手笑咪咪的去死去死情侶--仿照「所見即所得」的造句法,或許可以稱之為「所想即所見」。尤其我是捷運公車一族,有很多機會和時間偷瞄路人,總之開始玩石頭做首飾以來我頗為意外地觀察到:咦,台灣人真的很喜歡戴玉啦水晶啦之類的飾品耶。
不提傳統的玉珮金鎖,現今這類石頭飾品最常見的莫過於所謂的手珠,亦即用彈性線串起的圓珠,你可以看見它出現在男女老少的手腕上,佩戴者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城鄉差異」,在人口中的分布可說相當廣泛。手珠這種形式與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有跡可循甚至不言自明,不過我覺得更有趣的反而是不把手珠當作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物件的人,換言之大部分佩戴者的心態其實可能比較接近「戴個心安」、「當作護身符」、「寧可信其有」,怎麼說,大概跟漢民族「盡量跟各路鬼神打好關係總是不吃虧啦」的民間世俗文化脫不了關係,這題目搞不好可以拿來做論文也未可知……。手珠另一種常見的變奏是「手排」,有相當厚度的長方形石頭戴在手上貌似一串小號麻將牌;雖然此手排非彼手排與車無關,佩戴者倒是一面倒地以男性居多,就像手鐲基本上專屬女性,啊不過話說回來我也見過戴手鐲的男人就是了……
「所想即所見」也讓逛街這件事變得比較有趣。其實這些年我個人已鮮少進行逛街血拼之類的活動,除了商品標價常讓人懷疑「貨幣單位難道是日圓嗎」,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要或需要的東西通常並不會出現在百貨公司或大街上亮晃晃貴鬆鬆的店面裡。不過現在我會停步津津有味地研究店頭、專櫃乃至路邊攤的各式首飾,除了參考設計、尋找靈感(一邊欣賞一邊把飾品結構在腦中分解之),偶爾一轉頭還會小聲跟朋友說「這家的定價也太狠了明明成本不到二十分之一」……。類似的情況甚至可以發生在飛機上:幾趟百無聊賴的短程飛行中我把免稅品目錄認真細讀一番(可恨飾品的頁數太少),發現那些中英對照的華麗說明含糊其詞的本事簡直令人肅然起敬,大開眼界之餘也十分充滿教育性(?)和娛樂性哪。
然而目前為止對我而言最驚訝也驚艷的「所想即所見」,出現在一個叫做銀河鐵道的地方。是的,我說的是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不是松本零士的《銀河鐵道 999》,哈哈)。學農的宮澤熱愛大自然,除了動植物以外對礦物也很有研究,我手邊一本寶石書甚至兩度引述他對琥珀和綠玉髓的喜愛。〈銀河鐵道之夜〉是我初次接觸他的作品,全篇除了充滿詩意奇想與幽淡哀愁,單單是用作比喻或白描的寶石就包括鑽石、剛玉、黃玉(我猜是 topaz,但沒看到原文無法確認)、青玉(譯文如此,不確定所指為何)、月光石等等,且因為作家對石頭本身有深入的了解,意象更加精準華麗,整篇小說光耀璀璨,讀來目為之眩。對於同樣身為詩人(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怎麼有種害羞的感覺)及寶石愛好者的我,可說是一趟最令人屏息的神奇旅程了。
不提傳統的玉珮金鎖,現今這類石頭飾品最常見的莫過於所謂的手珠,亦即用彈性線串起的圓珠,你可以看見它出現在男女老少的手腕上,佩戴者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城鄉差異」,在人口中的分布可說相當廣泛。手珠這種形式與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有跡可循甚至不言自明,不過我覺得更有趣的反而是不把手珠當作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物件的人,換言之大部分佩戴者的心態其實可能比較接近「戴個心安」、「當作護身符」、「寧可信其有」,怎麼說,大概跟漢民族「盡量跟各路鬼神打好關係總是不吃虧啦」的民間世俗文化脫不了關係,這題目搞不好可以拿來做論文也未可知……。手珠另一種常見的變奏是「手排」,有相當厚度的長方形石頭戴在手上貌似一串小號麻將牌;雖然此手排非彼手排與車無關,佩戴者倒是一面倒地以男性居多,就像手鐲基本上專屬女性,啊不過話說回來我也見過戴手鐲的男人就是了……
「所想即所見」也讓逛街這件事變得比較有趣。其實這些年我個人已鮮少進行逛街血拼之類的活動,除了商品標價常讓人懷疑「貨幣單位難道是日圓嗎」,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要或需要的東西通常並不會出現在百貨公司或大街上亮晃晃貴鬆鬆的店面裡。不過現在我會停步津津有味地研究店頭、專櫃乃至路邊攤的各式首飾,除了參考設計、尋找靈感(一邊欣賞一邊把飾品結構在腦中分解之),偶爾一轉頭還會小聲跟朋友說「這家的定價也太狠了明明成本不到二十分之一」……。類似的情況甚至可以發生在飛機上:幾趟百無聊賴的短程飛行中我把免稅品目錄認真細讀一番(可恨飾品的頁數太少),發現那些中英對照的華麗說明含糊其詞的本事簡直令人肅然起敬,大開眼界之餘也十分充滿教育性(?)和娛樂性哪。
然而目前為止對我而言最驚訝也驚艷的「所想即所見」,出現在一個叫做銀河鐵道的地方。是的,我說的是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不是松本零士的《銀河鐵道 999》,哈哈)。學農的宮澤熱愛大自然,除了動植物以外對礦物也很有研究,我手邊一本寶石書甚至兩度引述他對琥珀和綠玉髓的喜愛。〈銀河鐵道之夜〉是我初次接觸他的作品,全篇除了充滿詩意奇想與幽淡哀愁,單單是用作比喻或白描的寶石就包括鑽石、剛玉、黃玉(我猜是 topaz,但沒看到原文無法確認)、青玉(譯文如此,不確定所指為何)、月光石等等,且因為作家對石頭本身有深入的了解,意象更加精準華麗,整篇小說光耀璀璨,讀來目為之眩。對於同樣身為詩人(從自己嘴裡說出來怎麼有種害羞的感覺)及寶石愛好者的我,可說是一趟最令人屏息的神奇旅程了。
2012/03/11
Ground zero
Time swayed and snapped
And then the world was a puzzle
Of a billion pieces
Scattered and fluttering
Slow motion in the wind
Like half-burned paper money
Like so many plucked butterfly wings
Sometimes settling into a neat little
Helpless pile, remnants of love
Ravaged and salvaged
Neat little frozen frames of time
Before it swayed and snapped
After the world was a puzzle
A riddle
A billion prayers
Deafening,
So quiet.
And then the world was a puzzle
Of a billion pieces
Scattered and fluttering
Slow motion in the wind
Like half-burned paper money
Like so many plucked butterfly wings
Sometimes settling into a neat little
Helpless pile, remnants of love
Ravaged and salvaged
Neat little frozen frames of time
Before it swayed and snapped
After the world was a puzzle
A riddle
A billion prayers
Deafening,
So quiet.
2012/03/10
那麼我們說說石頭
這兩年無師自通玩起以天然石為主要材料的手工飾品,認識的人不管熟或不熟都深以為異,吃驚程度更甚於幾年前我揮一揮衣袖叛逃舊業--並撂下一句「要我再做翻譯除非 Angela Carter 死而復生」回絕所有找我重出江湖的好意邀約。
其實先按下個人因素和變數不表,我覺得人近中年若行有餘力本來就容易發作,呃不,發展出新的興趣嗜好,男的玩車(傳統路線是汽車且接下來的副修搞不好是把妹,至於現在當然腳踏車更時興健康愛家愛地球)女的跳舞(肚皮舞國標舞探戈或芭蕾,目前我聽過最有趣的選項是草裙舞)之類,或者常見男女共通的選項包括種菜啦、學樂器啦、練瑜珈啦,等等。我的例子之所以比較惹眼,除了這項活動相對少見,主要原因恐怕是「手工藝」這三個字跟我連在一起實在太跳 tone。畢竟我這人從小就被我媽斷定「手比腳還笨」(而且這評語基本上無誤,只不過我的腳也沒聰明到哪去),一不諳女紅二不擅烹飪三不會蒔花弄草(此三者我媽皆備),也沒有任何牽涉到畫、刻、捏、剪、拼的天分,連打超級瑪莉都沒我妹靈活,雙手唯一會做的事恐怕只有寫字,何況所謂「會做」指的僅限內容,而非字體本身上得了檯面,更何況有了電腦之後早就不再是真的「寫」,充其量敲敲鍵盤而已。總之,當我大笑著向家人轉述如今我居然不只一次被稱讚「妳手好巧哦」,大家的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無言以對簡直到了義憤填膺的地步哪。
究竟為什麼會忽然開始「做首飾過生活」,似乎說來話長也說不清,簡單歸納大概就是「個人出於某種因緣對各種水晶半寶石愈來愈感興趣,但既沒條件也沒打算收集,可又不甘心只看書逛攤子瀏覽網拍過乾癮,於是獨手滑不如眾手滑,買來石頭玩耍一番做成首飾再賣出去,一方面享受創作樂趣,二方面滿足購物欲(仿照過路財神的說法,這可以算是一種「過路 shopping」?),三方面不但避免家裡堆積愈來愈多來不及輪流佩戴的飾品、還可以賺點零用小錢,不是一舉數得何樂不為嗎」,這樣。
是的,對我來說這整件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創作」。從某個角度來說,做首飾跟寫詩也有點像:都是獨自進行的手工作業,過程非常有趣,最後成品的樣貌常常連自己也料想不到。此外因為是手工作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我基本上不重複做同樣的東西),就更有那麼一點與詩作差堪比擬的感覺啦。
類比還可以繼續進行,比方我的詩很明顯偏向簡短(篇幅和句子皆然),我的飾品設計也偏向簡潔,而且這不只是技術侷限問題(比方我沒有能力和工具做金工,很多構想自然就只能是構想):即使用類似的材料、類似的預算、類似的手法,不同作者的手工飾品就是各有不同的風格,這點實在頗妙。不過再扯下去未免牽強也無趣了,總之這就是我這段(詩作驟減的)時間在進行或說學習的另一種創作,也跟所有創作一樣甘苦得失自知。至於,嗯?這篇結果好像沒有真的講到石頭?嗯。也算是我給自己出的功課,接下來會嘗試寫一些……關於這個的什麼吧。
其實先按下個人因素和變數不表,我覺得人近中年若行有餘力本來就容易發作,呃不,發展出新的興趣嗜好,男的玩車(傳統路線是汽車且接下來的副修搞不好是把妹,至於現在當然腳踏車更時興健康愛家愛地球)女的跳舞(肚皮舞國標舞探戈或芭蕾,目前我聽過最有趣的選項是草裙舞)之類,或者常見男女共通的選項包括種菜啦、學樂器啦、練瑜珈啦,等等。我的例子之所以比較惹眼,除了這項活動相對少見,主要原因恐怕是「手工藝」這三個字跟我連在一起實在太跳 tone。畢竟我這人從小就被我媽斷定「手比腳還笨」(而且這評語基本上無誤,只不過我的腳也沒聰明到哪去),一不諳女紅二不擅烹飪三不會蒔花弄草(此三者我媽皆備),也沒有任何牽涉到畫、刻、捏、剪、拼的天分,連打超級瑪莉都沒我妹靈活,雙手唯一會做的事恐怕只有寫字,何況所謂「會做」指的僅限內容,而非字體本身上得了檯面,更何況有了電腦之後早就不再是真的「寫」,充其量敲敲鍵盤而已。總之,當我大笑著向家人轉述如今我居然不只一次被稱讚「妳手好巧哦」,大家的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無言以對簡直到了義憤填膺的地步哪。
究竟為什麼會忽然開始「做首飾過生活」,似乎說來話長也說不清,簡單歸納大概就是「個人出於某種因緣對各種水晶半寶石愈來愈感興趣,但既沒條件也沒打算收集,可又不甘心只看書逛攤子瀏覽網拍過乾癮,於是獨手滑不如眾手滑,買來石頭玩耍一番做成首飾再賣出去,一方面享受創作樂趣,二方面滿足購物欲(仿照過路財神的說法,這可以算是一種「過路 shopping」?),三方面不但避免家裡堆積愈來愈多來不及輪流佩戴的飾品、還可以賺點零用小錢,不是一舉數得何樂不為嗎」,這樣。
是的,對我來說這整件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創作」。從某個角度來說,做首飾跟寫詩也有點像:都是獨自進行的手工作業,過程非常有趣,最後成品的樣貌常常連自己也料想不到。此外因為是手工作品,每一件都獨一無二(我基本上不重複做同樣的東西),就更有那麼一點與詩作差堪比擬的感覺啦。
類比還可以繼續進行,比方我的詩很明顯偏向簡短(篇幅和句子皆然),我的飾品設計也偏向簡潔,而且這不只是技術侷限問題(比方我沒有能力和工具做金工,很多構想自然就只能是構想):即使用類似的材料、類似的預算、類似的手法,不同作者的手工飾品就是各有不同的風格,這點實在頗妙。不過再扯下去未免牽強也無趣了,總之這就是我這段(詩作驟減的)時間在進行或說學習的另一種創作,也跟所有創作一樣甘苦得失自知。至於,嗯?這篇結果好像沒有真的講到石頭?嗯。也算是我給自己出的功課,接下來會嘗試寫一些……關於這個的什麼吧。
2011/11/11
恍然,或惘然
新買的一批書很巧幾乎都是講吃的。其中瞿筱葳的《留味行》是當初光看相關介紹就讓我「心驚」的一本,不為別的,只為某張照片裡那條罕見切工如此熟悉的小黃瓜。
書到手拆封,一邊心中遲疑、一邊卻又忍不住直搗黃龍翻開扼要條列的別冊,尋查小黃瓜的身世。啊,原來她們家的小黃瓜跟我們家的畢竟還是不同,雖然有著很相似的神奇切法,而且同樣沒有名字。
關於「我們家的小黃瓜」,好幾年前我在私人網誌寫過這樣一段敘述:
其實我不知道選擇現在貼出這段文字出於什麼理由(或有沒有任何理由),也不知道自己原先究竟是期待還是害怕瞿家的無名小黃瓜醃居然跟晏家(這是外公的姓,外婆身份證上的名字則是晏王桂珍)的辣黃瓜一樣。只能說時間的流逝沖刷了很多事情,外婆過世至今已十三年,我媽的烹調技術逐漸隨著味覺和胃口一同退步,辣黃瓜後來幸而在大舅媽手上「復活」,不過近幾年也愈來愈少有機會吃到。於是,也許因此,就這麼一次,我把如此私人微不足道卻又如此珍貴千金不換的記憶切片醃製端上來,作為某種記錄或紀念。這是一道非常簡單、非常下飯的菜,除了家裡我不曾在任何地方吃過看過甚至聽說過。做法其實也不複雜,但要光用文字對沒見過實物的人解釋有點困難。麻煩的是這個步驟:取整根黃瓜(洗淨,不削皮),以某種交叉斜切刀法一路細密切之,最後整根黃瓜可以彈簧般拉成一長條而不斷(很難想像對吧?我就說嘛)。然後加很多辣椒和若干蔥段(我不記得有沒有薑,但確定沒有蒜),加醋加鹽(其他調味料不詳)下鍋炒之,經過一陣酸辣撲鼻讓人直打噴嚏的油煙之後,即成。吃法也有點小講究:剛起鍋當然可以直接熱騰騰端上桌,但最棒的滋味是以鍋碗或塑膠袋分裝(為什麼要分裝?因為大家都愛吃,每次一炒絕對是一大鍋)放進冰箱,兩三天後浸在湯汁裡的黃瓜徹底變黃完全入味(放愈久自然愈好吃,但通常沒人等得了那麼久),再夾出來裝盤直接冷食——不管當天同桌還有什麼豐盛好料,這道菜都保證會吃得精光。這道菜只有外婆會做,連廚藝一流的嚴媽媽都沒得到真傳,因為刀工太困難,而切得不好則嚴重影響熟度和滋味(我怎麼知道?因為很久很久以前嚴媽某次心血來潮動手嘗試,結果……咳咳)。我們從小吃到大,都叫它辣黃瓜。幾年前外婆猝逝,辣黃瓜從此變成家族傳說。
2011/10/28
大會報告:出國比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