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關於我的二三事信箱。留言隨手貼臉書粉絲頁(aNobii 太爛了所以舊書架現已停止更新)。
聊書聊電影的 podcast「連連看」(另在 Castbox 可以找到連連看之前的舊集數)。

2025/10/21

大金馬小爆炸

做電影字幕進入第七年下半,這次金馬國際影展(俗稱大金馬)在個人的「體感」來說算是很特殊的一屆,首先是我接翻的片子來到 12 部這個創新高的數字(不過上周末片單出來之後我發現有一部不見了,猜想應該是被臨時殺出的勞勃瑞福阿伯擠掉←10/25 補充:欸等一下!!結果剛剛看選片指南文字版它赫然又出現了究竟怎麼回事〔而且就是在我原先猜測它應該會在的那個單元〕!我的媽呀這太莫名其妙了,更那個的是我「不敢相信怎麼會這樣難道是我記錯嗎」的無解困惑居然跟那部片的中心命題好像還有點符合……),其次這回收工的時間也比平常晚很多,居然非常逼近影片場次和簡介正式公布的日期——而且當然並不是因為我拖稿!(開玩笑,我可是慣常跑在 deadline 前面好幾天的女人柳~*撥髮*)總之這次我的工作小宇宙著實小爆發了一番,接下來就依開工順序照例跟大家聊聊我對這些片子先睹為快的感想吧。




這部片實在好……一言難盡喔,就,怎麼說,一方面它的故事我個人其實相當無感,那些人那個世界那些煩惱或苦悶或 whatever 都離我很遙遠,可二方面導演那種超級低調近乎平淡的處理手法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別看官網簡介說得好像很懸疑奇情,但這個故事講述的方式真的一點都不緊張刺激(儘管換個方式確實也可以搞得非常狗血),如果抱著期待高潮迭起或驚人反轉的心情進場可能會大失所望覺得無聊,甚至搞不好到最後都沒意識到表層情節下的那些前/潛脈絡。此外,演員的表現非常精采,首先 Sam Riley 的聲音究竟怎麼會嘎啞到那個地步!看到國外有影評說他彷彿過去十年都在喝碎石(因為英文中常用 gravelly 一字形容粗啞的嗓音)相當貼切好笑,不過對一個演員來說特色如此強烈的聲線恐怕會大幅縮限他能接到的角色,應該不是好事?但無論如何這把嗓子實在太適合這座炎熱多沙的火山島,Riley 更是完美詮釋了 Tom 這個渾渾噩噩放飛乃至放爛自我、以日復一日的短暫遭逢來逃避或麻醉些什麼的男人,他搖搖晃晃的每一天與全盤崩壞之間似乎只隔著危險的薄薄一線,那份難以言喻(且當然也從不曾言明)的孤獨脆弱使這個人物不會只是又一個委靡放蕩的 cliché,我認為這一點對這部片子至關緊要。(然後,我不清楚Riley是否本來就會西班牙文,但片中他真的講得頗流利,發音也不差,就算只是臨時惡補也成績斐然誠意十足。)女主角 Stacy Martin 的精瘦身材和冷調舉止給了 Anne 恰到好處無法捉摸的距離感,但同時底下又隱藏著、翻騰著太多呼之欲出的什麼;就連 Anne 丈夫 Dave 這個乍看超不討喜又完全無趣的傢伙,Jack Farthing 都在很有限的戲份內做了非常棒的發揮,儘管片子只給我們對這人匆匆一瞥的機會,但那一瞥卻就能窺見出人意表的層次,我個人相當佩服。

總之這部片,欸對就像一開始說的一言難盡,我好像不算特別喜歡,但也絕非不喜歡,就是比較吃頻率的作品吧。在 IMDb 上我給了它 7 分,但其實應該更接近 7.5 啦,只是 IMDb 沒法給半顆星,而我又小氣地不肯四捨五入這樣。


Put Your Soul on Your Hand and Walk《把靈魂放在手上行走》

當時發稿窗口問我,ㄟ來了部紀錄片有沒有興趣不過預告看了好像會心臟痛,結果我根本沒看預告,打開檔案一眼掃到 Gaza 這個字就 say no more 不用考慮了我接。當然以巴衝突有著非常複雜痛苦血跡斑斑的歷史脈絡(和日益惡化激化的絕望現況),不幸的是在台灣這個議題太常被莫名其妙簡化成劃分立場粗暴貼標籤的藉口根本毫無討論空間,這裡我也不想多說了,總之大家看簡介也能明白,會來看片的人就是會來而不會來的人當然不會來(這是什麼廢話繞口令)。作為一個譯者,有時會因為工作模式的關係必須或得以用不同於一般觀影的方式去體驗一部片,比方我習慣先直接在文字檔上翻譯出一段,接著邊看畫面邊調整長度或用字,然後再前進下一段,如此周而復始(這是指初稿階段,全片完成後我會再對照著影片從頭到尾慢慢檢視仔細修改一遍或不只一遍),簡單說就是:很多時候光看文字的理解跟實際看到畫面「啊原來/居然是這樣」的結果會落差很大。在《把靈魂放在手上行走》這裡,我感受最強烈的莫過於,很多段在翻譯文字時我以為會是悲傷痛苦的對話(因為描述的確實是悲傷痛苦的事件或狀態),但按下影片檔的播放鍵,看到的卻永遠是 Fatma 明眸皓齒的大大笑容,在斷垣殘壁甚至砲聲隆隆的背景前,在她和導演用彼此都不很熟悉的外語努力交談的聯繫中,在不停卡頓反覆斷線的視訊通話畫面裡,而那比任何聲嘶力竭聲淚俱下的控訴更深深震動我;另外就是,之前我也不只一次提過,做字幕翻譯時我通常會刻意保持盡可能一無所知的狀態投入工作,而這當然使我看到本片最後那個殘酷變化時接收到更大更直接的衝擊。就片論片,本作的形式相當單純甚至單調,但面對這些不斷發生仍在繼續的苦難又何須花俏機巧?她在那裡,她活過那一切也記錄那一切,然後她不在了,而一切不斷發生仍在繼續。



十分亮眼的首部長片,畫面充滿豐富的生命能量與生活質地,講述的卻是一個死亡如影隨形的故事,在奈及利亞 90 年代關鍵的歷史轉捩點,國家重大變故之際一場血腥鎮壓的真實事件濃縮反映在一個家庭的一個父親身上。(悲傷的是,我用片中提及的時間地點關鍵詞去搜尋,卻遍尋不著任何該事件的相關資料,倒是找到若干相隔十幾二十年後又發生的類似事件。)男主角 Sope Dirisu 飾演的父親Folarin氣場強大統御整個銀幕,當然其中混雜了兒子(包括導演自己)童稚仰望視角賦予的孺慕崇拜甚至感傷溫情,但 Folarin 之為一個男人有血有肉、有脾氣有魅力、有堅毅有軟弱的鮮活存在如此酣暢淋漓躍然眼前,則絕對是 Dirisu 的實力和功勞。(後來我查資料赫然發現他曾演出影集 Slow Horses S3,明明看過該劇每一集的我對他卻毫無印象,充分顯示能遇上一個如此精采的好角色對演員影響有多大!)戲內飾演 Aki 和 Remi 的 Egbo 兄弟檔(對,原來他們真的是兄弟)也自然質樸真實親近,尤其手足之間那種莫名其妙的碎嘴、嘔氣、吵架細節場面相信有兄弟姊妹一起長大的人都歷歷在目心有戚戚。片子看到最後,一個跟最初相互呼應、但這呼應本身很容易被忽略的情節令我大為震驚,幾乎完全扭轉了整個敘事的調性,或者該說加上那層透鏡之後你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立體,一些原本好像略顯突兀或難解的細節也瞬間清晰 make sense,太 make sense 了簡直令人毛骨悚然啊,貫穿全片的脈絡昭然而揭——當然,身為譯者的好處是我手邊就有影片檔可以隨時重看,而果然帶著那份理解或說那層透鏡重看之後我對《父親回來的那一天》的 IMDb 評分立刻從 7 分上升一顆星來到 8 分(笑)。又當然我向來不會、也絕對不想爆雷,但如果你想在進場看片前先得到一點點提示的話,我會把(不涉及劇透的)線索放在文末*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翻譯默片,穿插於畫面之間的 intertitles 不同於在畫面下方同步出現的 subtitles,乍看不受對話速度的緊箍咒箝制,但其實節奏/字數更不容易拿捏掌握。另外就是工作過程中深深感受到默片完全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無法靠聲音來傳達資訊和情緒意味著必須倚重動作和表情,也就牽涉到截然不同的演員走位和鏡頭設計,不說別的,光是那些動輒必須持續甚至停留好幾秒的表情和姿勢,顯然對演員要求的就是一整套跟舞台劇或有聲片大相逕庭的訓練與詮釋原則,以現代角度回觀之相當有趣。當然如同官網簡介所言,瘋狂超支的預算導致導演中途被炒,就算後來本片女主兼製片 Gloria Swanson 另找了好幾個導演來接手也無力回天胎死腹中,身為純粹外行兼難免八卦的觀眾我是很好奇原來到底會拍成什麼樣子啦,von Stroheim 的「揮霍無度」真的燒錢到那麼不能忍的地步嗎(如果他知道現在好萊塢大片製作成本動輒好幾億鎂起跳不知會做何感想?),不過無論如何,不管在哪個年代或換成哪個導演,我都得說當年 30 歲的成熟女星 Swanson 扮演荳蔻年華的修道院清純少女太勉強了啦哈哈哈哈,倒是原劇本裡後來搖身一變成為煙視媚行一方之霸的凱莉應該很適合她,可惜現在只能透過隻字片語和少數劇照自行想像了。



這是一部非常貼近現此時世界的電影,從時空背景、題材內容到表現手法皆然,除了不時穿插直播或短影音作為片中人發聲或者片子本身推進情節的方式,畫面上充斥的大量資訊——比方某角色看著社群媒體貼文時,貼文本身的文字和圖片、附加的標籤和得到的反應、底下的留言,或者他一邊跟別人講話一邊在手機上回覆和傳出的訊息——更是既反映了我們這個注意力被鋪天蓋地夜以繼日轟炸的時代現況,又預設了「這部片子之後會在能夠隨時暫停或倒退的媒介上被觀看」的當代慣例,否則那麼龐雜瑣碎的訊息量根本不可能在一刷再刷甚至 N 刷的戲院觀影時間內被全數捕捉接收。基本上是 Joaquin Phoenix 大展身手的主場秀,Pedro Pascal 的戲份不多實在可惜,同樣可惜的是那個冷面寡語的原住民警察 Butterfly(William Belleau 飾)沒有更多發揮空間,倒是 Austin Butler 意外地頗搶戲,還有演兩光副手 Tooley 的 Luke Grimes 有全片數一數二荒謬好笑的台詞(且那個人物是真心誠意講出那些話,就更加荒謬好笑)。整體而言風味是辛辣的,但辛辣完了留下的 aftertaste 究竟是什麼有點說不上來,那個結尾我也 get 不太到,或許大家看過之後可以一起來討論一下?


Eleanor the Great《偷故事的人》

幾年前相見恨晚地看過 Nebraska 之後我就愛上 June Squibb,這部片完全是衝著她接的 ❤ 然後金馬取的這個中文片名真棒,不洩漏天機的同時又完全抓到重點,堪稱畫龍點睛打蛇打七寸(但是請大家不要亂打蛇!蛇蛇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需要保護!←一言不合就置入公益宣導?)。整部片可說是由 Squibb 一人撐起,天呀高齡九十幾的她仍活躍在第一線實在好強,這已經不是一句薑是老的辣能夠形容,這塊薑何止老根本成精了吧(喂);至於其餘卡司基本上只能扮演稱職的綠葉,且因為劇情主要聚焦在主角 Eleanor 和忘年交 Nina 身上,周遭其他理論上對她們也很重要的人物就缺乏刻劃,甚至可能明顯只是「功能性」的存在(比方 Eleanor 的外孫),這點比較可惜。作為女星 Scarlett Johansson 的初次執導作品,本片表現四平八穩,情節賺人熱淚,結局皆大歡喜,是一部舉重若輕、節奏緊湊、好理解好消化的 crowd-pleaser(無貶意)。



合先敘明:de Toro 的名字 Guillermo 發音其實接近「吉摩」(某些口音甚至會像「吉摩」),西文裡的 "ll"(兩個 L)算另一個獨立字母,並不念 L 的音;不幸的是他的中文譯名好像已經固化成吉摩,以訛傳訛動彈不得,嗚呼。好啦碎念到此為止,總之,我並不算 de Toro 的粉絲,不過這部片藉由一場在他家鄉小鎮 Guadarajara 舉辦的主題特展,穿插大量訪談和作品片段(包括他自己和其他人的作品),對這個導演的風格、受過的影響、喜愛的事物、關注或著迷的主題做了相當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的介紹,看起來相當有趣,我尤其喜歡他談及天主教與吸血鬼的關係那段,真是超有意思的視角。但由於個人慣常畫錯重點,整部片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講出來應該會被瞪,就是羊男與小女孩初次見面的那個片段,因為我沒看過《羊男的迷宮》,結果這裡羊男一開口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欸所以他是阿根廷人嗎為什麼」XDDD

(稍微解釋一下:阿根廷在講西語的眾多國家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文法和用詞,羊男那句「是你嗎」說的是 "¿Sos vos?",但「標準」西文是 "¿Eres tú?",兩者差異之大就算不諳西文的人應該也看得出來。不過羊男的聲音演員 Pablo Adán 是西班牙人,而且那句 "¿Sos vos?" 確實有明顯的西班牙口音特徵,至於用詞部分後來我繼續查下去發現更多相關文法細節和差異的討論……就不在此多說了)



某個程度上這部片很難介紹,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爆雷,看官網簡介和選片指南的說明也都避重就輕含糊其詞,我完全明白他們不想破壞大家觀影樂趣的苦心。但話說回來這部片真的能稱為「樂趣」嗎,因為我也必須警告大家它處理非常悲痛的事件和主題,尤其為人父母者看了應該會心碎到崩潰(我自己沒生小孩所以這部分只能猜想,但記得有朋友提過當媽之後連《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都不敢再看,我只能說 Father 的「殺傷力」恐怕有過之無不及)。男女主角的表現非常厲害簡直像落雷當頭劈下,雖然有點令人擔心演出這麼重大的創傷衝擊之後他們的心理該如何回復調適——其實關於演員這部分我想講的遠不止這些,但在不能劇透的大前提下只好刪去後續三百字……(好吧偷偷再說一個好了,整部片令我印象最深刻、最溫柔哀傷卻又最強烈傳達出那種避無可避的痛苦的場景,是這對人生瞬間粉碎的父母在急救人員給了安眠針劑之後各自在床上昏睡過去的片刻)。我尤其佩服導演在直面超級殘酷處境的同時既不迴避又不煽情,完全沒有落入把那種殘酷變成一種嗜血奇觀的窠臼,既清楚呈現並深刻同理這對父母的地獄、也巧妙觸及其他人很可能截然不同(但非常可以想像)的反應和觀感,那個微妙的分寸拿捏得堪稱完美。但全片最後一顆鏡頭令我十分不解甚至不爽(呃),是那種想質問導演「蛤所以你現在意思是怎樣?」的感覺,尤其在那之前我才剛為劇情一個出人意表但非常精采的轉折擊節讚賞,那個落差實在難以接受到硬生生扣掉了我個人在 IMDb 上評分的一顆星(跟 My Father's Shadow 剛好相反,從 8 分變成 7 分),不過整體來說還是很值得一看,請大家進場前強壯好心臟,看完也歡迎來一起討論喔(畢竟現在什麼都不能講實在好憋啊)!



Crowd-pleaser 又一部,何況女主角可是 Carmen Maura!天啊當年《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我是在西文課堂初遇,誰想得到幾十年後居然會在工作的鍵盤螢幕上與她重逢。畫面中,有著豐富移民歷史的城市坦吉爾色彩繽紛、活力充沛、街景迷人,令我的「電影旅行雷達」(那是什麼)瘋狂作響,主角 María Angeles 的家更是每個角落每樣老物都韻味十足,與去年《我最喜歡的蛋糕》相互輝映地說明了女人,尤其是老後孀居的女人,擁有 a house of one's own 的至關緊要——而這房子確實就是 María Angeles 生活的重心和這整故事的系爭重點,相爭的對手則是另一個需要 a house of her own 的女人,María Angeles 的獨生女 Clara。其實這對母女的關係非常耐人尋味,可惜劇情聚焦於老媽守住美好舊日乃至開創浪漫新春的努力,無暇顧及那個幾乎一面倒變成反派的女兒——我並不是要故作理性中立非得每人各打五十大板不可,何況家庭內的情感關係複雜糾葛本就難為外人道,但當沉醉愛河的 Abslam 一口咬定「妳當年一定是個好媽媽」而 María Angeles 只無奈地淡淡回答「孩子大了漸行漸遠」時,我真的忍不住很想問那個 17 歲就離家獨自在外闖蕩的 Clara「妳的故事是什麼」。恪守緘默誓的修女閨密是個有趣亦有效的細節設計(本身有 1/4 西班牙血統的導演受訪時也提及當年她外婆就真的常跑修道院訪友),但 María Angeles 周遭的那些鄰居路人實在安排得不太高明,看得出導演想強調溫暖融洽的街坊人情,但實際呈現的效果卻是過於刻意甚至蹩腳的,事實上那種偏甜膩的做作調性幾乎瀰漫全片,最終拉低了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能不說有點遺憾。


To the Victory!《未來的勝利》

在一篇訪談中,導演(兼男主角)Valentyn Vasyanovych 被問到《未來的勝利》的某一場戲為何選擇以比較喜劇的方式呈現,而非偏向嚴肅、憤怒的調性,他回答因為 "aggression doesn't really work"——在俄羅斯大舉入侵的軍事行動剛發生時,大家最初的反應是激憤強烈的,但當戰爭來到漫長的三年半以後,"now it's not working"。而我想在相當程度上這也解釋了這整部片。如同中文片名指出的,故事發生在未來,雖然片中沒有明言時間,但看得出是相當近期的未來——片子一開場的廣播提到的烏克蘭全國人口統計發生在 2026 年 10 月,而畫面看起來仍是冬天,所以最晚應該就是 2027 年初吧?在那個離現在只剩一年半不到的未來,烏克蘭已經戰勝(我真心期盼這也會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時間線),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危機是,許多戰時外逃的人民(尤其婦孺)已在別的地方建立自己的生活不願返鄉,甚至還有很多人因為戰後百廢待舉的生活而繼續出走,導致國家人口持續流失,在個人的層面上這更意味著許多家庭的長久分離、矛盾拉扯、即將或正在破碎。

這個劇本架構我認為非常巧妙,一方面「戰爭已然勝利」的設定使故事可以跳脫某種局外觀眾對戰爭疲乏甚至麻痺的陷阱,另一方面「家庭瀕臨瓦解」又確實是此時此刻與妻小相隔兩地的許多烏克蘭男性(包括導演和跟他一樣兼任演員在片中直接登場的劇組工作人員)正在每日而且長期面對的難題,然後以虛實揉雜 + 臨場發揮的後設敘事手法舉重若輕、苦中作樂講述出這個其實艱困無奈、不乏悲傷黯然、但終究透出樂觀韌性的故事。初看時我並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但工作結束交稿後我意外發現自己仍反覆想起電影裡的那些情節那些場景那些人,尤其劇組那幾個大叔因為跟我年齡相仿嗎竟幾乎有種莫名的親近熟悉,那些或荒唐、或笑鬧、或苦澀的片刻,惦記著揮之不去——後來我在另一篇頗有深度的訪談中看到導演的這句話:"I wanted to tell a dramatic story, but in a way that would make people smile at the struggles of these 'old fools.'" 天呀沒錯,就是這群 old fools 讓我放心不下!這感覺很難說明,但總之整體而言《未來的勝利》是這次經手的片子中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很慶幸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翻譯到它。


The President's Cake《總統的蛋糕》
 
又一部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作品,鮮少在電影銀幕上看見的伊拉克面貌——從居民自古便住在水上、撐船往來的沼澤地(是不是!說起伊拉克我們想到的就是一片沙漠,誰知道居然還有綠意盎然的沼澤!)到 90 年代海珊統治時期處處殘破貧困但強裝歌舞昇平的市鎮街道——令人印象深刻,Hasan Hadi 第一次拍長片居然就一口氣挑戰小孩、動物、素人演員這三大「禁忌」堪稱藝高人膽大,也確實成績斐然。故事看似簡單但非常生動深刻,只是我讀到國外不只一篇影評用 crowd-pleaser(嘿對這個關鍵詞第三次出現惹)來形容《總統的蛋糕》實在意外又違和,個人相當不以為然:欸不是,並非只要有聰慧乖巧惹人心疼的小女孩小男孩就可以自動歸類為討喜可愛吧?事實上在翻譯這部片的過程中我屢屢感到近乎「不忍卒睹」的難受,因為在那個極度高壓政權下民不聊生的社會,人性之惡意膿像毒隨時隨地會以各種形式滲流或滿溢出來,甚至不必多麼位高權重,只要偶然(或暫時)佔據了相對比較有利位置的人,都會恣意欺侮、壓迫、剝削或侵害比他們更小更弱無力反抗的對象——雜貨店那場戲尤其令我驚愕啞然不寒而慄,而當我們透過某段對話發現一名教師的月薪只等於五顆雞蛋的價錢,也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前面會看到窮苦學生的食物被偷吃這種可惡可鄙的行為了。Lamia 和公雞 Hindi 的冒險最後烤出一個物理上或許香甜可口、但心情上難以下嚥的蛋糕,雖然途中畢竟還是遇到善心人的大力幫助,但在那樣危機四伏的險惡世界,如螻蟻般被踐踏在塵土裡的渺小百姓真能只靠幸運的巧合生存下去嗎?IMDb 個人給分:傷心的八顆星。


The Sting《刺激》

勞勃瑞福是上個月中旬辭世,火燒屁股的短時間內金馬就邀展到七部片緊急策畫出紀念專題,效率實在令人佩服。我也臨危受命接翻了一部,當然跳過個人挑食沒興趣的文藝愛情片選了經典犯罪喜劇《刺激》。1970 年代的作品成功營造出 1930 年代的氛圍(我工作過程中幾度差點忘記這並不是 90 年前的片子XD),從兩大男主的衣著到路上跑的古董車都為人津津樂道,但充滿時代感的用詞遣字也帶來各種翻譯的困難,尤其片中占很大比重的騙術與賭博(比方撲克和尤其賽馬)相關的字句或黑話真是令人一個頭兩個大,我的搜尋紀錄應該快到菇狗要建議我「是否需要賭博成癮相關協助」的地步了吧(大誤)。劇情難免有些漏洞啦,但男主角帥度飛天(瑞福雖不是我喜歡的型,客觀而言確實是型男,至於保羅紐曼的魅力更無需贅言,精心剪裁的高級西裝穿上身之後根本他說什麼大家都會信吧),一眾配角也都稱職,各種翻轉的情節娛樂效果十足(其中一處驚奇揭露還可能讓觀眾反省了不自覺的偏見,笑),一言以蔽之就是能在大銀幕上看到機會難得,錯過可惜啊。


那麼,隨著大金馬即將開幕,我今年的影展季工作也就此「殺青」,再次感謝各位發翻的窗口大大賞飯吃,來年也請多多指教(手比愛心)!順帶一提,我也有在做電影字幕中翻英啊,其中《鬼才之道》的英文字幕還跟著片子四處出國比賽呢,如果哪位導演哪個劇組有需要歡迎找我喔啾咪~



-----
* 關於 My Father's Shadow,我可以給的一點點提示是,
(以下無雷但如果你完全不想先知道任何事顯然就請別再看下去)

請注意起初一場戲某個塑膠袋裡一瞬閃過的衣物(它在最後還會再次出現)。

2025/08/08

說真的我的女兒實在超美!!之《貓面桃花》全書封正式公開&預購活動即日起跑~~~



首先二話不說,直接送上預購表單 for 那些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的人客:


好,接下來可以囉嗦幾句了XD

或許有些人還記得也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我很久以前自費出過兩本詩集,而且是自找苦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地用當時(2010年)在台灣已經暌違二十幾年的鉛字活版印刷方式去做,也託鉛字的福得到了一些注目(&似乎小小掀起了一波跟風XDD)。最近因為準備三女兒的誕生,把那時候寫在部落格上的紀錄重新翻出來看,哇,真的好懷念喔……

總之,當時會選擇用鉛字活版那麼困難、複雜、緩慢又花錢的方式來印詩集,原因很簡單就是我認定那是我最喜歡、最想要的書本的樣子。然而時移事往,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開始準備出版《貓面桃花》的時候,我面臨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2010 年還能勉強設法拼湊起來的那個曾盛極一時的產業的工序,如今真的已經消失無法重現了(當時碩果僅存的那台老機器也早就當廢鐵賣掉了吧)。那麼,於是,在現在這個,怎麼說,連我自己都因為家中實在沒地方放書而開始買電子書的時代,繼續堅持出一本紙本書(而且是詩集這麼冷門的東西噗噗)的理由是什麼呢?

《貓面桃花》的整個製作過程中,我一直在自問著。而我希望它的出版——以及可能同等重要的出版後的活動——會是我試圖對這個問題提出的答案。

這次因為沒有出版社經銷商的大腿可抱,不會在網路書店上架,我只能靠自己努力賣書了(過一陣子會在獨立書店上架,但也要人家有興趣啊……),所以!真的要拜託大家努力分享這篇貼文,讓更多可能對這本詩集有興趣的人知道《貓面桃花》即將誕生的消息!!

然後,也非常需要/誠心歡迎大家推薦自己熟悉或喜歡的獨立書店,不管東南西北還是離島我都很樂意去喔(不小心露出自己喜歡到處跑到處玩的馬腳),這次我希望盡可能多辦幾場分享會,並不只是為了賣書,而是希望讓這些實體的、線下的、真人面對面的時刻,成為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問題——為什麼紙本書?——的答案的一部分。

那麼,期待見到大家,期待將《貓面桃花》送到大家手上!

2025/08/07

影展限時批:金馬經典 2025「不是冤家不聚頭」

天呀!!本屆金馬經典影展我的這趟 screwball comedy 之旅結束在劉別謙的 To Be Or Not To Be《生死問題》簡直太完美了,看到這麼精釆的電影已經不能只用開心來形容,根本是滿滿的感動加感激。雖然我買票入場的十部片中不喜歡的比例其實高於喜歡的——唉呀呀,這的確有點出乎意料啦不過這種事本來就難說,而且我自己翻譯的那五部都很棒,全部加起來的話平均分數還是頗高,就,結局好萬事好囉。


巧的是,這次我片單上的第一部也是劉別謙,Trouble In Paradise《天堂煩惱》。故事設定還算有趣,但我的感覺是整體結構有點鬆散,或者說某些不怎麼相關的細節佔去令人分心的篇幅,跟我對(同樣是劉別謙執導的)Ninotchka《妮娜琦珈》的印象類似。考慮到時代背景,「因相騙而相戀的雌雄大盜準備對富可敵國的年輕寡婦施展美男計」這種「背德」的情節確實大膽,不過男主角的戀愛 RPG(?)不足以全程吸引我的注意,反而是那位法國富孀家裡的各個角落,從格局到家具到種種擺設用品讓我看得讚嘆不已(比方現在看來依然超有設計感的電話,甚至簡潔俐落的欄杆或門把),就說我是個常畫錯重點的觀眾嘛,而且熟悉的管家役居然再次出現,Robert Greig 又是你!(至少這次不叫 Burrows 了)

同一天看的 Born Yesterday《絳帳海棠春》(這到底是什麼神鬼中文片名)令人極其難忘,原因當然在於表現強勁有力宛如一記重拳的 Judy Holliday,她甚至靠這部片擊敗 All About Eve 的 Bette Davis 和 Sunset Boulevard 的 Gloria Swanson 拿下奧斯卡影后(這又是什麼神鬼競爭陣容!)。尤其 Billie 一角在片子前半需要一再扯著嗓門跟大老粗暴發戶男友吼來吼去,充分發揮乃至放大她嗓音的特色,加上她豐滿的身材搭配俗麗的服飾存在感滿點,可說打從一出場亮相就威震八方,幾乎像燒紅的烙鐵滋~一聲在你腦中狠狠烙下無法抹滅的強烈印象。George Cukor 不愧是擅拍女性的導演,Billie 這個人物的深度(和劇本對她處境的描繪與挖掘)即使放到現在都絲毫不過時失色,與她有許多對手戲的 Broderick Crawford 也相得益彰,將 Harry 這個基本上並不討喜的反派人物詮釋得有血有肉,立體到幾乎要從銀幕上走出、甚至幾乎讓人同情。弔詭的是男主角 Paul 反而顯得扁平貧血,其實 William Holden 表現不差,一開始 Paul 有種摸不清底細的耐人尋味吸引力,可惜缺乏進一步刻畫,最終只是個無趣的刻板正面人物,負責代替導演發表長篇大論。而 Cukor 顯然確實有很多話要說,The Philadelphia Story《費城故事》也將他大發議論的傾向展露無遺,導致明明應該是瘋狂歡樂超展開、甚至遊走在情慾犯規邊緣的故事變得味同嚼蠟,更別提女主角 Tracy 得到的體悟(或該說教訓?)幾乎讓我有《馴悍記》既視感,最後的歸宿也莫名其妙很硬拗——再一次,反而是最乏著墨的那個男人抱得美人歸(Cary Grant 在此除了擔任「反正無論如何得到女主角的會是他」的定番之外整個被浪費),儘管 James Stewart 飾演的 Macaulay 有意思也有深度得多(然後這人的結局也很硬拗,女友從頭到尾沒選擇,只能晾在一旁等著撿人家不要的回頭浪子);至於準新郎 George 更是敗筆,除了完全看不出那麼有主見和堅持和道德潔癖的 Tracy 為何會愛上他,若跟 Born Yesterday 的 Harry 對照參看簡直讓人疑心 Cukor 對白手起家的新富階級抱有某種歧視甚或敵意,否則要如何解釋片中把無法接受新娘在婚禮前夕脫序行為的 George 演得如此心胸狹窄惹人厭,反倒是跟舞孃亂搞到差點上報丟人現眼的Tracy父親可親可愛可以包容值得原諒?總之,The Philadelphia Story 作為一部赫赫有名且佳評如潮的經典,應該是這次片單裡我認為實際與期待之間落差最大、最令人失望甚至不快的作品。

其他個人不太欣賞的片子包括:Mr. Blandings Builds His Dream House《燕雀香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夢》都把嚴肅的主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前者的老公不懂裝懂一意孤行地蓋了一棟嚴重超支、問題百出的房子,怎麼看這家人都不可能輕輕鬆鬆繼續太平度日(我說那個錢咧?錢從哪裡來?);後者的 Vanderhof/Sycamore 一家簡直讓人翻白眼,我是說,我懂導演要呈現的對比和要強調的自由,但那種天馬行空到不負責任的描繪豈不更容易「落人口實」嗎,i.e. 所謂不向資本主義邏輯低頭、創造力和人情味充沛到滿出來的生活果然只能存在這種不切實際的荒唐版本?而且我懷疑 Lionel Barrymore 跟我八字相剋(不是這個意思但你知道我意思),同樣由他主演的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紀號快車》同樣讓我煩躁到不行,儘管我毫不懷疑現實生活中真的有 Oscar Jaffe 這種人,女主角 Carole Lombard 也誇張得恰到好處——雖然我自己當天心情欠佳導致耐性低落可能是部分原因,但對此片不耐煩的觀眾顯然不只我一個,該場坐在最後一排的我就看到好幾個人中途離席。The Thin Man《瘦子》Arsenic and Old Lace《毒藥與老婦》算有點類似,畢竟都涉及謀殺案什麼的,原先我心想至少應該蠻有娛樂性吧,不料雙雙失算:前者,怎麼說呢,我努力不抱著讀過原作的偏見來看(畢竟進場之前我就知道,甚至就是衝著,把冷硬偵探小說改編成 screwball comedy 這點來的),但就算單論片子本身這都是個混亂的故事,漏洞百出的情節對喜劇而言或許不是大問題,但當主題是需要解謎的罪案時,七零八落的敘事就很難下嚥,更何況 Nick Charles 這角色實在太油膩(Hammett 的書迷應該會很崩潰吧),即使 Myrna Loy 俏麗討喜(我忍不住注意到那年頭女裝流行的超長超大水袖有夠荒謬)、狗狗 Asta 聰明可愛也挽救不了整部片的觀感。後者,我覺得那種緊湊的混亂之於舞台劇是有效&有趣的安排,但放在電影裡好像有點太多了,儘管 Cary Grant 照常發揮他不可理喻的魅力,使出渾身解數拚命試圖處理各種狀況的 Mortimer 這人物到頭來留下的卻是一種,呃,很「吵」的印象——雖然可以理解劇本就是要用疲於奔命的他跟兩個不慌不忙、泰然自若、甚至顯得狀況外的老太太(儘管狀況都是她們製造的)形成強烈對比以製造喜劇效果,但我還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好疲乏……

經過連續六部片的槓龜,我幾乎對最後兩場不抱任何希望了嗚呼,幸好 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風流》力挽狂瀾令人精神一振,有著玩世不恭風流浪子形象的 Clark Gable 在這裡出乎意料地帶來某種新鮮感,除了非常符合男主角起初的調性,也讓人物到最後的心境轉折幾乎顯得有點感人。之前提過 Claudette Colbert 在 The Palm Beach Story 演逃家的太太總讓我覺得哪裡格格不入,但妙的是這部片她演逃家的女兒我就完全沒有哪裡要挑剔(到底為什麼,難道是我的大腦終於被調教成 screwball comedy 的形狀了嗎),明明是很離譜的故事(何況還是我最沒興趣的愛情故事!)照樣看得很開心,喔還有那個古早年頭各種現在難以想像的生活細節也超級吸引我,比方從邁阿密到紐約要開好久好久的長途巴士,又比方可以在房裡開伙、但衛浴要共用排隊的住宿地點(雖然叫營地但並非露營,比較類似後來的汽車旅館?)。最後,當然就是今天的 To Be Or Not To Be,精巧、縝密、完整、紮實的劇本像個以高超工藝打造、完全不用釘子或膠水就能密合的精緻木盒,以莎劇為鑰為引的隱藏機關打開後——《威尼斯商人》Shylock 的經典台詞尤其運用得神來一筆,切題到尖銳作痛的地步——裡面裝著閃閃發亮、令人忍俊不禁又擊節讚賞的對白、橋段和人物;以名符其實人生如戲的設定來處理戰爭和納粹佔領那麼沉重龐大的時事題材,儘管異想天開卻不流於輕浮隨便,完美地示範了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靈活與諷刺,才氣逼人,也為我這兩星期的趕集畫下完美的句點,不,應該說是驚嘆號,再次感謝影展之神的恩賜! ❤

2025/07/28

Uneasy lullaby

三個颱風錯身而過的那一晚
海峽上空形成低壓帶
所有的奔波將於翌日到站
只是接駁車宣布停班
我們東倒西歪在長椅上睡去,筋疲力盡
揉成一團的夢塞進行李
只有影子躡手躡腳走開
在月台遠遠那頭踱步,抽菸
低聲交換報紙碎片拼湊的訊息
——或者那是勒贖信?
霧色停滯,顯示幕的數字跳動閃爍
現在剛入夜還是接近黎明
列車上行還是下行
大雨下過,大雨又要下了
水從沿海村落漸漸淹向軌道
漂來滿地差一點就能採收的落果
在腐爛邊緣
在掃除邊緣
等待我們醒來
如果我們醒來
向誰祈禱保守我們的
靈魂交給誰

2025/06/07

影展限時批:Oldies But Goodies(下)

上篇,這篇要聊的都是七八月金馬經典影展會放映的作品,話說今年的片單真是不得了,我邊工作邊讚嘆這些老片怎麼這麼精采,甚至好新鮮!這話聽來似乎很矛盾,但細想起來,將近一世紀之前的電影還多麼年輕啊,是不是因此充滿了生猛的活力和各種可能性呢,儘管當時美國有所謂 Hays Code 的管制/箝制,但火花四射的各家創作者似乎總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破)口,有些思維甚至到現在看來都走在非常前面。尤其 screwball comedy 或許是類型使然,某個層面上來說自由度更大,天馬行空的劇情好像完全沒在 care 所謂的常理或規則,至少絕不是我們這些早已不知不覺習慣當代作品若干套路的觀眾能捉摸的,什麼起承轉合、什麼敘事節奏那是啥可以吃嗎,種種始料未及的超展開完全就像 screwball 的字面意義一樣,不知道螺旋球會什麼時候從什麼方向飛來、又會以什麼速度什麼角度進壘。總之這樣看電影實在太好玩了,畢竟你上次徹底無法預期、無從猜測一部片子的走向或結局是什麼時候的事?(我指的不是那種刻意燒腦故作曲折的懸疑劇情,而是從頭到尾都野馬脫韁似的四處亂跑踢腿狂奔←稱讚的意味)所以儘管時間緊迫進度火燒屁股,我還是拚(ㄊㄢ)命(ㄒㄧㄣ)努力接了五部,而這五部果然也無一例外的有趣,無一例外通通推薦←粗體雙底線閃爍強調。嗯,所以至此廢話說了那麼多到底是哪五部呢?


His Girl Friday《小報妙冤家》(1940)

上篇提到我吃驚於 The Band Wagon 的對話速度之快,殊不知那只是小巫見大巫,真正的大魔王還等在後面就是 His Girl Friday。而且這不是我一介譯者的體感而已,IMDb 上本片的 trivia 第一條就赫然寫著:"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normal rate of verbal dialogue in most films is around 90 words a minute. In 小報妙冤家 (1940), the delivery has been clocked at 240 words a minute." 換言之這部片的語速是一般的 2.6 倍以上!!更可怕的是台詞不但速度飛快到匪夷所思令人髮指的地步(真敬佩演員們不會咬到舌頭),還幾乎通通互相打岔互相重疊(據說是導演的要求),所以總之這部片的字幕實在讓我吃盡苦頭,餘悸猶存(加冷筍)。

跟連珠炮語速不相上下的是劇情就像超速失控的飛車橫衝直撞,誇張喧鬧的同時也對當年記者為搶新聞不擇手段的亂象和貪腐無能的政客充滿尖銳諷刺,精采好笑之餘甚至不乏令人心驚的苦澀片刻←為了避免劇透我不能直說,但那出乎意料的強烈一舉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選角堪稱完美,不管什麼討厭鬼讓 Cary Grant 來演好像都能變得討喜哈哈,至少我個人對 Walter 這傢伙非常不欣賞(導致我對結局也不太滿意,但好吧人各有志願打願挨啦),但對啊因為是 Cary Grant 所以哎呀真拿你沒辦法呢你壞壞~。女主角 Rosalind Russell 的 Hildy 敏銳靈活、自信十足卻又不咄咄逼人,完全能與氣燄高張的 Walter 針鋒相對分庭抗禮,她第一次出場時那身帥氣的套裝(包括線條特殊的帽子)更是傑作,既襯托又照亮這個人物,怎麼看怎麼讚賞。當然不能不提的是 Hildy 一人同時不停分接好幾支電話的那場獨角戲簡直是在整演員,但你看的時候甚至不會意識到這點,因為她在高速混亂中終究把一切搞定的樣子實在太順理成章,根本是嗑了藥的千手觀音(喂);再順帶一提我很喜歡那個來送信的胖子(Billy Gilbert),雖然戲分少但每次入鏡都很搶眼,笑果十足。總之作為我個人第一部接觸的 screwball comedy,His Girl Friday 可說是集各種要素大成的一鍋佛跳牆——然後裝在每分鐘 240 字的高速砲彈裡整鍋轟炸過來,打得你招架不及,淋滿整頭整身的精華好滋味。


Ball of Fire《教授與歌舞皇后》(1941)

經過 His Girl Friday 的震撼教育,我心想大魔王都打過了接下來應該沒什麼好怕的吧哼哼……結果一頭撞上迎面而來的這顆大火球,差點哭著逃走。如果說 His Girl Friday 是攻擊凌厲間不容髮、考驗你手眼協調即時反應的凶狠對手,那麼 Ball of Fire 就是極度要求你對招式透徹了解、縝密思考的艱苦戰鬥。好啦我知道這樣不三不四的比喻沒人聽得懂,用大白話來說就是,這部片裡充滿大量古老、早就沒在用、甚至聽都沒聽過的美式英文俗語俚語片語,不但要一個一個設法搜尋、翻查、推敲出意思,還得翻譯成通順易懂、前後呼應、在不同脈絡句子裡都說得通的字詞。哪,歸納起來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實際做起來真的痛苦不堪事倍功半,坦白說我一度挫折到史無前例地很想乾脆把片子退回給窗口算了嗚嗚。不過我還是咬牙撐了下去,連滾帶爬越過片子一開始滿滿俗語俚語的天堂路、故事進入正軌之後,終於慢慢有漸入佳境、苦盡甘來之感……(謝天謝地)。

Barbara Stanwyck 我完全不熟悉,一開始只驚訝於她那麼纖瘦堪稱紙片的身材(居然會有女星的上圍比我還扁嗎……咳算了當我沒說),但隨著劇情發展也逐步感受到她的特色魅力(並且稍後我還會在進度已經塞很滿的情況下硬是跟窗口討來另一部她主演的 The Lady Eve)。Gary Cooper 不算我喜歡的型,尤其上次看到他的片子是去年經典放映的 Morocco 留下欠佳的 aftertaste,這次他演古板教授算是中規中矩(我最喜歡他最後笨拙打架的動作好好笑),不過我覺得其他配角不乏更出色的人物,例如那個開口講話key常跑掉的植物學教授(Richard Haydn)。黑幫老大 Joe Lilac 這名字堪稱一絕,造型也油滑得恰到好處,兩個名字同樣順口難忘的嘍囉(Pastrami 和 Asthma)在公共電話處,利用那年頭聽筒與話筒分開的結構進行非常「類比式」逃避追蹤的方式更是讓我看得腦筋打結好生佩服(笑)。這次的中文片名似乎是新譯,如果是我可能會叫它《燙手山芋》(更接近原文 & 片中的意思)或《夜總會公主與七個老學究》之類的哈。


The Lady Eve《淑女伊芙》(1941)

同樣由 Barbara Stanwyck 主演,同樣是演一個見過世面不乏世故、行徑不太正經但有顆善良的心、活潑伶俐俏皮話連發的女子,個人私心認為這部精采度更勝 Ball of Fire。Stanwyck 在片中真是魅力四射令人目不轉睛,隨著不同身分不同場合變換的造型打扮也都亮眼無比超適合她(不愧是自帶專屬設計師的明星),尤其 Eve 這角色從穿著到口音到舉手投足都,怎麼說呢,簡直是供女主角充分發揮實力和吸引力的遊樂場,感覺 Stanwyck 好像演得/玩得很開心,至少我身為觀眾絕對是看得非常開心。有點可惜的是影展官網的簡介已經稍微透露了劇情的轉折走向,不像我工作時真的是以完全一無所知的狀態進入這部片,更能充分享受那層出不窮超展開、無論如何都猜不到結局的歡樂驚喜。跟 Ball of Fire 裡有點僵硬的 Gary Cooper 比起來,後來主要都演「嚴肅」電影的 Henry Fonda 在此的表現反而更有趣,與 Stanwyck 的對手戲也更有火花,尤其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他倆某個浪漫場景中硬是搶戲搶好搶滿的那匹馬,我簡直懷疑劇組是不是在 Fonda 的頭髮上偷抹了什麼會吸引馬的東西,還有 Stanwyck 居然撐得住沒笑場也是很厲害哈哈哈哈。從譯者角度來說這部片其實難度也不低,主要在於 Stanwyck 照例很快的語速、若干詐賭老千的黑話、還有某些出現在美國語境的英式用詞或笑點,但沒關係為了伊芙我願意被虐千百遍(?),如果你面對洋洋灑灑的片單有選擇困難、或者根本沒什麼時間看很多部,個人強烈建議至少 The Lady Eve 不用考慮不用猶豫,錯過絕對可惜。


Sullivan's Travels《蘇利文遊記》(1941)

光看背景設定就充滿諷刺意味的故事,出身優渥少年得志的賣座導演一心要拍關懷窮苦大眾的「社會寫實片」(欸不是,但其實也可以這樣形容吧XD),為此下定決心微服出巡體驗下層生活。不令人意外的,劇情進展過程中有各種自嘲嘲人的呈現,尤其後半的重大轉折來得無比驚奇——又是一個影展簡介洩漏天機但我工作時有幸毫無所知的重要情節——之後這部片幾乎徹底換檔變身進入另一個層次和世界,也因此超越了單純的譏諷挖苦,多了一分有底氣的真誠溫暖。

Joel McCrea 是完美典型的 straight man 男主角,這個詞在這裡指的不是性別認同的直男,而是喜劇中那個一本正經、常搞不清狀況/笑點的老實人,他面不改色講出的某些台詞可以讓我當場噴笑。Veronica Lake 有點讓我想到 Ninotchka 裡的嘉寶,那種板著臉反而更有吸引力也更有喜感的美女(而 Ninotchka 的導演劉別謙也在這部片裡被反覆提及,是 Lake 飾演的那個闖不出名堂的小演員一心嚮往的對象);她那頭引領風潮的半遮面大波浪金髮當然十足搶眼(連本片超棒的海報設計都可說是以她的秀髮當主角),但我最震驚的是在 IMDb 上讀到她當時竟已身懷六甲將近足月,片中完全看不出來(雖然這解釋了她初登場時為何一直穿著大衣,也解釋了某些我在畫面上初見時覺得有點意外的細節)。另,演蘇利文管家的 Robert Greig 也是 The Lady Eve 裡富豪男主角家的管家,造型相同,甚至連姓氏都一樣;雖然戲分不多但我超喜歡他一開口就是拘謹悲觀 gloom and doom 的調調,加上這人用詞非常正式文雅,我也就偏心(但準確!)地把他的台詞翻得格外端整。看完 Sullivan's Travels 不但終於知道柯恩兄弟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 的片名典故,故事中觸及的囚犯重勞動的惡劣處境更是不堪聞問、細思極恐的社會現實——「恐」到當年二戰時期美國政府禁止這部片出口海外的地步。


The Palm Beach Story《棕櫚灘奇緣》(1942)

以取材和切入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一部片,難怪當時的電影主管機關 PCA 不順眼它「把結婚與離婚當兒戲」(light treatment of marriage and divorce)的處理方式,放到現在看來依然毫不失色力道十足,加上各種機緣巧合、歪打正著、身分的隱瞞與混淆、乃至最後那個從莎劇時代就常用的喜劇設定,感覺又好像在看三言二拍亂點鴛鴦譜之類的話本傳奇,呃這樣講是否年代地區語言和作品類別都太混雜了點XD

Joel McCrea 的戲分不多但一秉 straight man 本色,對女主角也就是他妻子求去的務實觀點無法接受,但身為犬儒歐巴桑的我倒覺得這位太太對婚姻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戲分最吃重的莫過於貫穿全片的 Claudette Colbert,但在我個人看來這部片最,怎麼說,也不到弱點或缺點的地步,但最……不能說服我?的就是她。雖然 Colbert 的演出也頗受好評,但我總覺得她的型太四平八穩良家婦女,若無其事地說出那些驚人言論、做出那些其實很離譜的行為顯得非常不搭調(雖然那年頭一個不顧丈夫反對離開家庭的女人很可能身無分文這點倒是寫實到刺痛的地步),或者說缺乏比方 Barbara Stanwyck 那種「理所當然離經叛道」的刺激和衝擊(這樣講真的有人聽得懂嗎);當然不能排除導演要的就是這種對比落差,但我看來看去還是感覺她演的 Gerry 少了點什麼,彷彿一道好菜忘了加鹽或漏了辣椒或香菜。順帶一提,雖然 Gerry 一角本名 Geraldine,後者我譯為潔若汀,前者應該要譯為小潔之類比較合乎中文的邏輯,但我注意到她老公叫 Tom——換言之他們夫婦根本就是 Tom & Jerry 湯姆貓與傑利鼠的組合啊,尤其整部片裡這兩人的關係確實一直是一個跑一個追,所以,雖然觀眾看片時不見得會意識到這點(尤其女主角其實不常直呼老公的名字 Tom),我還是保留發音把 Gerry 翻成了潔利。


好啦好啦,以上就是這次經典我有幸經手的五部好片,如前所述這次的片單實在太令人垂涎,我還有好多想看喔,但該說是一如往例嗎這次票開賣的那天我人又双叒叕在外面,如果一切按計畫進行的話應該會在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訊號的地方騎腳踏車……那麼就先祝大家觀影順利愉快,也祈禱我屆時收得到訊號搶得到票啦。

2025/06/03

影展限時批:Oldies But Goodies(上)

這個上半年字幕工作的關鍵詞非「老片」莫屬,而且是不約而同來自好幾個不同單位的老片,風格、題材、年份各異,有些頗老(二三十年),有些相當老(四五十年),還有些實在有夠老(八九十年)……重點是很多都非常精彩,邊工作邊享受這麼幸福真的可以嗎~~~(當然老片也有各種翻譯的難處嗚呼,所以算是禍福相倚吧[?])好不容易趕工告一段落,這就精選幾部來跟大家聊聊,其中五片是同一個影展(金馬經典)一併留到下篇,至於本篇的片子來源不一很難挑圖配文,我特別選了相對而言應該是知名度最低、最冷門的一部來當代表哈,好的廢話終於交代完了接下來就進入正題吧。


The Band Wagon《龍鳳香車》(1953)

歌舞片我從沒做過,但既然是舞王 Fred Astaire 的代表作之一,有機會當然要接下來挑戰看看。本以為歌詞的翻譯會比較麻煩(畢竟我個人得了一種歌詞不押韻會死的病),結果萬萬沒料到最棘手的居然是對話的節奏——因為實在太快了,每個人都機關槍噠噠噠導致字幕要拚命精省濃縮字數才跟得上台詞的速度,而且不知為何幾乎每個人都大嗓門用喊的原子砲轟轟轟(←讀到這腦中若響起某首兒歌的看官是乃知音),導致整部片做下來有種暈頭轉向的感覺……。但當然歌舞明星們的輕盈身段令人好生豔羨,走著走著就翩翩起舞彷彿生來內建鋼絲隨時能吊起飛天扶搖直上;這部片最著名的舞蹈段落自然是男女主角的 Dancing in the Dark,不過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接近片尾 Cyd Charisse 金色假髮、淺藍舞衣 femme fatale 造型時的若干舞步。(順帶一提她初次跟 Astaire 見面那場戲的深綠紗裙洋裝真是華麗耀眼!搭配的鞋子也好美!)另,慣常劃錯重點如我,特別注意到的是那年頭女性舞者似乎還沒受到病態瘦削的審美毒害,至少這部片裡自 Charisse 以降的女性都有著健美的身段和結實的雙腿,放到現在的電影裡很可能會被嫌不夠纖細叫她們減肥!反倒是 Astaire 比較清瘦,當時流行的寬鬆西裝穿在他身上更顯仙風道骨(?)。總之是部熱鬧的喜劇(某劇場當紅炸子雞在百老匯同時執導兼主演五齣戲的那段讓我大笑←更扯的是可能真有其事,該角色據說是影射 Orson Welles),但我開始考慮以後是否別接歌舞片了,因為個人腦波很弱非常容易被旋律寄生,事實上我打到這裡的時候腦中正自動重複播放著本片的插曲之一 "Louisiana Hayride" 救命啊……


3 Women《三女性》(1977)

Robert Altman 的片子我看過或至少聽說過一些,但這部真的不知道,查了資料說它確實相對冷門卻是導演自己蠻喜歡的作品,於是就衝著這點接了。據說故事靈感來自 Altman 做的夢,整部片的人事時地物確實也都或隱或顯地有種微妙的違和感,當然更不用說那堪稱詭譎的情節發展和不明覺厲(呃)的結局;雖然這部片被歸類為驚悚,個人覺得其實沒有到「驚」或「悚」的地步(所以如果你怕被嚇,別擔心這部還好啦,不是恐怖片),但正是那種「驚悚未滿、怪異以上」說不出哪裡不對勁的扭曲讓這部片令人難忘。又不過這一切其實都還是其次,因為整部片最最重要的莫過於 Shelley Duvall 和 Sissy Spacek 令人目瞪口呆的精采演出。Duvall 細瘦、大眼、微暴牙的模樣偏向神經質(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一點後來在《鬼店》裡被充分發揮到堪稱悲慘的地步),確實本身就很適合 Millie 一角,但我認為真正的亮點在於她對角色的詮釋功夫,使 Millie 這個人物的細節之飽滿之複雜之難以言傳根本不做他想無人能敵,拿到坎城影后實至名歸。與她分庭抗禮的 Spacek 不遑多讓,雖然當年只拿到一個不太大的女配角獎,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包括已經 28 歲的她演起 Pinky 這個看來(無論身材或心智表現)只有十幾歲的角色竟毫無破綻(我後來發現她居然跟 Duvall 同年簡直下巴快掉下來),當然更包括後來各種判若兩人的舉手投足。雖然出自片名裡那第三個女人(Janice Rule 飾演的 Willie)之手、一再佔據銀幕時間的那些奇怪畫作我覺得有點太過刻意不是很喜歡,但整體來說,個人認為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片實在難得,有機會的話千萬別輕易錯過啦。


Short Cuts《銀色‧性‧男女》(1993)

這次翻譯的老片中唯一我以前看過的,不過劇情早就忘光光(除了關於某個生日蛋糕的部分,如果你讀過 Raymond Carver 那篇很有名的原作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甚至忘記這部片長達三小時,夾在一堆期限都很緊湊的工作中害我進度趕得要命(倒地)。除了 Altman 拿重量級作家 Carver 的短篇小說來改編,當年這部片的另一大「噱頭」或者說賣點自然是一字排開星光熠熠的華麗卡司;回想起來那時候的文學少女我看這部片應該主要是看熱鬧,倒是事隔三十多年後的現在重溫有更多驚喜(「哇原來她/他也有演這部啊」)和感慨(「哇當時的她/他實在好年輕啊」)。Again 對那時候涉世未深(=沒見過世面)的文學少女來說,這種多線交錯若即若離的說故事方式超級新奇到簡直目為之眩的地步,現在少了那種新鮮感觀影就比較「平常心」,但當然並不是說片子不好看喔,只能說上了年紀就是這樣嗚嗚嗚。對了對了,比這部稍晚幾年,同樣有一堆大明星、也採用類似多線交錯手法敘事的 Magnolia《心靈角落》,1999),前兩年在金馬奇幻放映的時候也是我翻譯的喔,ㄎㄎ(雖然不知道在ㄎ什麼就是了)。


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雷普利》(1999)

這部片當年叫好又叫座,後來也在有線電視上播過很多次,但我從沒看過,除了沒勁的中文片名缺乏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個人實在對當時紅透半邊天的 Matt Damon 毫無興趣。這次趁工作之便/之需仔細看完,我的心得是:水準高超的編導剪接把一個奇情驚悚、可怕又可悲的故事講得不落俗套非常吸引人,精美的卡司更是一時之選——甚至片子剛開始畫面還沒出來時,那首餘音繞樑、無論文字或旋律主題都可說貫穿全片的「主題曲」"Lullaby for Cain" 居然就已經是 Sinéad O'Connor 主唱這麼威的先發陣容捏!

演員部分,首先我一定要說,儘管 Jude Law 不是我的菜,但年輕時的他也太帥了吧!!看看那張俊朗的臉孔、那雙明亮的大眼和燦爛的笑容、那頭波浪完美的金髮、那身曬成小麥色的肌膚(包括留下曬痕的白屁屁)……活脫就是阿多尼斯化身降臨在地中海上的帆船,徹底將 Dickie 這個紈絝子弟的魅力(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各種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完全能說明為何主角 Tom 如此為他癡迷(當然這點有部分也是 Tom 自己的問題)。前一年剛演完《莎翁情史》正聲勢大熱的 Gwyneth Paltrow 也非常適合 Marge 一角,這個出身優渥的女生從容和悅但並不軟弱遲鈍,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整個故事中最飽受折磨的人其實應該就是她,而 Paltrow 把各個階段的情緒轉折都掌握得很好。(然後歌劇院那場戲她的禮服和首飾真是美到令人驚呼,那個優雅又亮眼的深寶藍超襯她的淺色髮膚!)據說主動請纓加入本片的 Cate Blanchett 演 Meredith 當然游刃有餘,事實上我覺得有點大材小用了,何況以個人的偏愛/偏見角度看來我很難相信 Blanchett 會是個天真的富家女還喜歡上 Damon 那種笨頭……咳(而且她這角色的口音是否有點那個,雖然不清楚背景設定,但 Meredith 的阿姨是明顯的美國南方腔,相形之下 Meredith 的腔調似乎七零八落)。同樣大材小用的 Philip Seymour Hoffman 把少少的戲份做了扎實的發揮,雖然 Freddie 的整體形象似乎有點太醜,但我覺得這或許可以解釋為 Tom 的主觀色彩使然(這同時也能解釋 Dickie 何以完美耀眼到那個地步)。

總之說來說去,我對這部片各方面一概好評——唯一的問題還是出在主角,唉。Damon 的表現當然不至於算差,但也絕對稱不上出色(除了他在片中唱的 "My Funny Valentine" 我覺得可以稱讚一下),坦白說我一直 get 不到他身為一個演員的重點在哪,尤其在角色非常複雜、戲份又非常吃重的這部片,他的 Tom Ripley 實在……索然無味,缺乏深度、或層次、或想像力、或任何超過劇本上白紙黑字寫出的東西。如果這裡有 Damon 的影迷我只能說聲抱歉,但我真的覺得他是這部優秀作品裡的唯一弱點,可惜到讓我嘆氣連連的地步。喔說到這個,我家阿宅聽我一直抱怨,忍不住問我那妳覺得這部該找誰演,這這這我一時也答不上來——直到在 IMDb 上看到當年曾被考慮過的人選包括 Christian Bale(瞬間內心尖叫)……這下我真的捶胸頓足了,我想看他演的 Tom Ripley 啊啊啊啊!拜託給我一個 Bale 演 Ripley 的平行宇宙好嗎!

最後順帶一提,片中的富二代 Dickie 姓 Greenleaf,在這個脈絡下當然不能直接意譯為綠葉先生未免太好笑,但隨便音譯又覺得稍嫌可惜,所以我特別挑了有強烈植物意象的三個字,譯為「葛林荔」,算是譯者的一點小龜毛吧。

2025/05/31

端午和/賀/喝/嚇阿芒

為你讀一首詩
為我寫一首詩
然後我們忘記
所謂詩人節這件事
一朵花一片葉
翻開層層玫瑰瓣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一粒沙一點露
纖毫畢現的魚眼鏡頭來自國家贊助的監視
我們迎向微風和無人機
同時觀測星星和導彈的軌跡
大海螺盛滿聲音四面八方湧進
我們在迷宮裡攀爬隔間迴旋溜滑梯
突然ChatGPT傳來訊息
你要聽還是你要聽
日正當中日以作夜
如斯如詩不舍晝夜
那顆蛋站不住了啊它滾
流出岩漿與洪水
流出閃電與病毒
世界打破了
世界死了
世界生了



-----
* 阿芒寫詩人節的詩在這

2025/04/17

影展限時批:金馬奇幻 2025(3/3)

(注意:以下劈頭就有 The Things You Kill《我親手殺死的》爆雷可能,雖然不直接談到情節但會觸及敘事手法,請斟酌閱讀ㄡ)


可以說這部片是土耳其版的 Fight Club 嗎哈哈哈,總之片子進行到中途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導演一直把鏡頭拉得那麼遠,而且散場後聽到一些觀眾的反應也顯示這操作算是成功,雖然個人覺得或許也不用那麼刻意啦,中途那個轉折(和後來的再轉折)其實已經相當清楚了,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幾乎隔岸觀火、霧裡看花的距離確實跟這個劇本本身的意圖相輔相成←顯示為想很多的觀眾。

誠然,家族情感的糾結,被迫長久壓抑而脆弱不堪的男性 ego,暴力的「遺傳」,甚至深陷其中可能既是受害者、加害者、也是共犯的人(男女皆然)……這些都不是新鮮的主題,但《我親手殺死的》面對這個很容易陷入激憤窠臼的題材,以相對沉緩的步調及語調做了有力而不俗的演繹;在那個忽隱忽現、緩緩揭露的脈絡下,片尾所暗示的新生命的可能反而是令人憂懼而非充滿希望的,這點十分精采。尤其跟本片導演 Khatami 共同編導、節奏更快風格更尖銳直接的前作 Terrestrial Verses《我還有話說》相較之下,我認為《我親手殺死的》更顯成熟,令人相當期待他未來的創作。

最後順帶一提,雖然本片故事發生在土耳其,但男主角老家(尤其那個庭院!)和整片遼闊乾燥的黃土山谷都讓人強烈想起曾透過電影見到的伊朗,或許跟 Khatami 自己的出身有關吧?仔細想想,生在伊朗、現居西方的導演此作將背景設定在土耳其也是略顯不尋常、有點耐人尋味的選擇(更別提片子一開始第一個打出的字樣居然是波蘭某某機構之類的,害我瞬間差點懷疑自己是否買錯票或跑錯廳),就不知是否跟尋找演員或資金的考量有關了←再次顯示為想很多的觀眾。

2025/04/11

影展限時批:金馬奇幻 2025 (2/3)

對於不熟悉 Cronenberg 作品的觀眾如我,這屆奇幻真是藉故(?)補課的大好機會,除了自己經手的那三部片趁工作之便看完不只一遍,我另外還買了可惜沒接到翻譯的 Dead Ringers雙生兄弟》的票,並且——在剛剛幾小時前近乎恍惚地走出影廳之後——深感先前的遺憾其實是塞翁失馬,因為能在泰坦廳的大螢幕上看到這部片實在是太讚太爽太過癮啦!!還有就是,我以為經過《變蠅人》的酵素洗禮(?)後 Cronenberg 已經嚇不到我,殊不知我實在太小看老柯(誰呀),原來《雙生兄弟》根本曾被不只一家媒體選為影史最可怕的 25 部片之一耶嗚嗚嗚嗚早說嘛!(但聽說這部片當年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票房都失敗?這真是太令人傷心了它現在完全是我最愛的Cronenberg作品。也許就像今天散場時,我聽到一個年輕女生語帶震撼地對朋友說的:他真的走得好前面喔……!)


當然,不同於《變蠅人》毋庸置疑的 body horror,《雙生兄弟》更偏向心理驚悚,至少片子的前半段是這樣,儘管可能感覺沒那麼恐怖,相對來說吸引甚或勾引恐怖片愛好者的因素也可能沒那麼強烈,不過沒關係!因為 Jeremy Irons 實在、實在、實在太精采了簡直光靠他就可以撐起一整個大銀幕,雖然小時候我曾經喜歡他,但恐怕直到 N 年後的現在我才真正見識到 & 深深折服於鐵哥(誰啦)身為一個演員的實力,收放自如彷彿不費吹灰,分寸精準掌握得恰到好處(尤其這是一個太容易狗血誇張的劇本),沉穩又耀眼——就像他那副壯年的肉體(喂!呃,不是啦,我是說這次才意外發現他身材其實頗結實,不是印象中誤會的那種英倫書呆瘦竹竿)。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 Geneviève Bujold,雖然戲份不算多(查了一下本片歷來的得獎紀錄,她在女主角和女配角項目都被提名過),但我認為她表現得非常出色,特別是在這個故事的這個位置上,這個角色其實很難,怎麼說,保持住自己的存在而不被弱化、刻板化或妖魔化,尤其面對強大的男主角她還得一個打兩個(欸不是),但 Bujold 做到了而且做得不卑不亢令人難忘,我十分佩服。

再回來講 body horror,前面說《雙生兄弟》走心理驚悚路線其實是騙你的(誤),至少對生理女性如我來說,這種婦科醫生的存在本身就是超級恐怖的 body horror(無誤 )。隨著劇情進展,我們看到逐漸失控的醫生對病患被內診造成的疼痛嗤之以鼻,而身體被當成純粹客體、感受被當成歇斯底里的女性病患也只能唯唯諾諾,這一幕無比具體、現實、且赤裸地呈現了幾十乃至上百年來、不只診間更是各種場域的權力關係(以及穩穩立足於精英階級的 WASP 男人如何可以 get away with anything,何況他還說著一口純正的 Queen's English)。當然更不用說等到那組有著精緻無比設計圖的手工打造的醫療級不鏽鋼器材放在手術台上、眼看就要用在麻醉中毫無知覺毫無防備的女體上時,我真的差點崩潰到奪門而出……(內心尖叫超過 120 分貝)……所以等到同一套器材準備施用在男人身上時我幾乎是幸災樂禍的,各位在場的男性觀眾終於輪到你們一袋米要扛幾樓了!

最後講幾件劃錯重點的小事。

1. 根據 IMDb,Cronenberg 本來屬意的 Mantle 兄弟*第一人選是 John Hurt,個人很讚賞老柯對此的品味(大力拍肩),但 Hurt 因為檔期衝突只能抱憾推掉此片。又不過同樣根據 IMDb,Robert De Niro 也回絕了這角色,真的假的 WTF???他的型未免差太多吧我連想都不願意去想像,幸好最後我們得到的是Irons!

2. Cronenberg片中提及某某領域的成就或翹楚時,常用一個平時我們在電影裡很少聽到、幾乎顯得格格不入的詞,就是「北美」(笑)。想來這是同為英語圈、南邊又有個超強大鄰居的加拿大的困擾,比方隨便一部美國片,說誰誰是全美最好的醫生/科學家之類大家都理所當然,但換到這裡如果說「加拿大最好的」,彷彿就有點顯得缺乏說服力或權威性……?

3. Cronenberg 片中的男人常有嚴重的職業倫理問題,《雙生兄弟》裡跟女病人發生性關係的婦科醫生就不用說了(不過我得承認 Claire 和 Bev 那場動用大量止血鉗的床戲令我當場瞳孔放大,從演員收斂但更顯激烈的聲音神態到整個場景的設計都留下極深印象,腦中不禁再次浮現「虧你想得出來」這個 hashtag (?)),光是我這次翻的三部片裡就有兩個跟自己學生上床的男教授(雖然最新近的《裹屍布》裡藉女角之口吐槽了一句「換成現在他早吃官司了」),不知這算是那年頭司空見慣的流行實況(?)還是老柯多少意在諷刺。仔細想想這些男人根本缺乏跟女性正常相處往來的能力(說女性是因為就劇情看來他們都是異性戀,然後我說正常的意思是完全不必涉及性愛),作為極端例子(但並非特例)的 Mantle 兄弟尤其明顯,就算看起來功成名就見多識廣又怎樣,我好想叫他們走出門去真正看看世界喔,不要整天只低頭盯著自己的老二了,好ㄇ?



-----
* 所謂現實比虛構更離奇再一次得到驗證,這部片的雙胞胎婦科醫生竟是有真人為本的,我還查到1975年(!)刊出的一篇曾去那診所看病的女性所寫的文章……

2025/04/07

就戰鬥位置

就戰鬥位置
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這麼說
就戰鬥位置
這輩子都沒想過的事情可多著
就戰鬥位置
究竟世界太荒謬還是想像太薄弱
就戰鬥位置
考驗就要來了,錯
已經來了早就來了根本沒有不來過

就戰鬥位置
不分上下難辨左右
就戰鬥位置
忽焉在前倏爾在後
就戰鬥位置
不必東張西望因為不能回頭
就戰鬥位置
你現在收看的是危急存亡之秋
一葉知秋如隔三秋
我說這座島怎麼老是冷涼卡好個秋

就戰鬥位置無論你在哪裡
就戰鬥位置如果你想繼續是你
就戰鬥位置
就戰鬥
就追求
就自救
救救就喊破喉嚨在這魔王迷宮
不知道多久
不管要多久
就站起來鬥,在還能
站起來的時候


2025/03/25

影展限時批:金馬奇幻 2025(1/3)

是的!各位觀眾,隨著金馬奇幻的前哨戰號角響起,台北的影展季也即將開跑。今年我也是一開年就火力十足左右開弓地卯起來接片,光是奇幻就做了五部,這就按照慣例趕在票券開賣之前來跟大家聊聊吧。


The Shrouds《裹屍布》

因為是開春第一部找上門的電影,我也就很阿莎力地什麼簡介資料都沒看直接「裸接」賀成交。其實 David Cronenberg 我超不熟,想來想去歷年看過比較留下印象的只有 CrashSpider,這部後來查了一下 IMDb 的評分也不算高,但我其實覺得還蠻有趣的。從片子一開始很快便切入主題的墳內攝影連線直播這個 idea 就,怎麼說,好像也不能算是吸引或震撼,但真的讓我非常 impressed ,深感「虧你想得出來」,不過看到奇幻官網的簡介說這部片靈感來自 Cronenberg 喪妻的心情,似乎突然多了一些體悟或感觸(而且這樣說來 Vincent Cassel 這角色的型是否跟導演本人有點像)。劇情的發展和轉折或許有些故弄玄虛或解釋不清的地方,但我個人不是很介意(倒有點嘀咕 Guy Pierce 如今怎麼好像老演猥瑣的阿伯,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可是當年大沙四方的沙漠妖姬啊啊啊),甚至可以接受那種非理性邏輯之為哀悼過程的某種暗示或隱喻,當然我並非 Cronenberg 粉或許也是一個因素,沒有特定的期望或要求就比較能用平常心(?)來看這部片吧?



錄影帶啊第四台啊什麼的現在看起來簡直發人思古幽情,尤其四四方方厚重粗胖的 CRT 電視真是充滿時代感到有點可愛(?)的地步。但厲害的創作就厲害在可以超越時代,那台波動起伏、幾乎在喘息顫抖的電視機不管放在 20 世紀 80 年代還是 21 世紀 20 年代都令人難忘,「映像管教會」又是一個讓我失笑「虧你想得出來」的點子,James Wood 數度「人槍合一」的部分更是精采到我下巴都要掉下來(相形之下 Guns Akimbo 的 Daniel Radcliffe 造型一整個遜掉耶哈哈哈)。劇情部分,起初的走向疑似會落入 snuff film 的老套,結果一個華麗的扭身(或扭曲)一頭栽進了對科技疑慮疑懼(或疑神疑鬼)的迷宮;雖然故事中的媒材是老舊過時的,但故事本身的訊息不但毫不過時,在這個年代甚至可能是更加切身尖銳的寓言……



這部片讓我深深、深深、深深體會到電影分級制度(和規定小孩早早上床就寢)的重要,才不會像我家阿宅小時候在老三台不小心看完後嚇得不敢睡覺。拜託何止小孩啊,就算資深影迷阿姨我都嚇到不行好嗎,body horror 之王真不是蓋的,尤其片末那整場高潮戲,明明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特殊化妝特殊效果)」我還是無法阻止臉部表情和胃部肌肉同時扭曲,就那樣跟女主角——正值盛年豐潤鮮美的 Geena Davies(搭配當年看來也很可口的 Jeff Goldblum,但當然那場戲可是跟可口差了十萬八千里⋯⋯)——一起不停 oh no, oh god, oh no... 地慘叫著一路譯到最後。而且就像奇幻官網簡介中肯指出的,愈來愈不成人形的男主角除了不忍卒睹難以直視,人物的情感層面也激起觀者強烈的心理反應,那份悲劇色彩本身完全不是令人反感或噁心的,但放在超可怕的那一幕卻相互加乘造成更強大的震撼驚嚇效果(標準的 pity and fear?!)。此片給我留下面積可觀的心理陰影(比方做完初稿要再修整的時候,進行到這場戲我根本不敢看畫面……),但無論如何經典果然不愧經典之名,尤其那年頭沒法靠 CG 一切特效都是精心設計手工打造實在太令人佩服讚嘆,就算你跟我一樣不喜歡恐怖片、討厭被嚇、也不特別愛 Cronenberg,我還是極力、真心、強烈推薦至少一定要進戲院看一次變!蠅!人!


The Wedding Banquet《囍宴》

之前看到奇幻宣布今年的開幕片時我並不特別感興趣,基本上就是覺得經典重拍有必要嗎而且很難做好或討好吧,但整部片看完我的感想是,欸,其實還不錯啊。當然我對李安原版沒什麼特殊情感可能也是部分原因,但就片論片,我認為新版確實觸及、感受、並具體呈現出時代的變遷,包括同志族群或擴大而言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對的現實和議題,甚至包括比方說如今大家對韓劇的熟悉也明顯影響了人物的設定(笑)。喜劇節奏掌握得當,有些天外飛來的對白可以讓我直接笑出聲,演員表現也算整齊(雖然個人覺得韓國男生稍弱),尹汝貞和陳沖尤其吸引人(可惜戲份有限但還是亮點,然後陳沖保養得真好啊,當然六十幾歲的女星一定下了很多功夫但重點在於不會顯得勉強僵硬)。不知道同志觀眾看起來會不會抓到什麼不同重點(或缺點),總之我覺得是部愉快有趣的片子,何況還有本人生動傳神的翻譯加分捏XD



這次幫奇幻翻的最後一片也是最弱的一片,雖然看到導演是演過 Shaun of the Dead 的 Nick Frost 很可能讓人充滿期待。理論上是部血腥喜劇,但喜劇部分我實在找不到在哪,血腥的部分雖然比較晚出現但也很快就令人疲乏,更慘的是劇情後半一個重要的轉折我蠻早就猜到了,整部電影的懸念(?)只剩下「所以你們要怎麼結束」,不幸那個結束又索然無味,劇情邏輯接連出現大漏洞只讓整體分數繼續大跳水。這樣說吧,我看這部片是因為工作、做完有錢賺所以沒關係,但如果是花錢買票的話恐怕會生氣耶。


最後,這次我自己的片單很保守地只排了六部,但去年奇幻挑八部居然只買到兩部的慘劇歷歷在目,而且今年開賣當天為什麼我人又在外面!而且下午一點那時間搞不好正在沒什麼訊號的地方!嗚嗚嗚嗚拜託你各位手速別太快啦,留幾張票給我啊~~~

2025/03/14

Handmade handmaid

看哪女人
那穿白袍的天使來報佳音
他手拿試管腰佩針劑
傳講日新月異的奇蹟
合約成肉身,their Word made flesh
因為妳萬中選一
有合格的基因眼睛和學歷
又或者妳就是唯一
讓我們在過期之前打開妳
從軟肉裡採收一顆一顆催熟的養珠
使妳的福杯滿溢
讓我們教導正確的使用方式
從外太空到內子宮
尤其內子宮
在這流淌奶與血與蜜的新世紀
人人都可以是使女的主是母親(除了妳)
妳必多受苦楚
胸前腹內的禁果必須摘取
那是金蘋果是毒蘋果
而妳是樹
只需低眉順眼靜靜佇立
垂首聆聽
在妳身上行使的大能奧秘

2025/01/13

尚能詩否

不能詩久矣
詩久嗜酒
治不動這世界一場大型宿醉
每天我們頭痛欲裂
唇焦舌敝
被彼此的口臭薰昏
如入鮑魚之肆
一條條擱淺曝曬的貼文
國王大潮滔滔湧至
夾帶豪雪與野火
不曾淹沒的地方被淹沒了
而後不曾暴露的東西要暴露出來
我學習貽貝緊緊攀住岩石
縮在殼內保持最後一絲
濕意,詩意?
Under the sea
Under the skin
增生的肉芽擺動海葵觸手
試圖捕捉,或抵擋,流過的什麼
流過的……我說,流過的
還剩下什麼呢除了詩
所以詩又剩下什麼
如此脆弱一壓就破
一顆釀酒的葡萄
一串水底的泡沫